龙华新闻

[特区40年•征文]​ 一个南漂者圆梦记

编辑:卢东勃2020-07-29 16:02内容来源:深圳龙华融媒发布

新闻提要

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我与龙华共成长”征文作品选登。

作者:张煌新

我于上世纪90年代第一春来到龙华寻梦,在当年的龙华镇文化站工作,30年来我一直在龙华基层文化单位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我深深地记得初到深圳的日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座孺子牛雕像。孺子牛给了我勤勤恳恳的忘我劳动精神,这一直就是我干好工作的无形动力。可不是吗?30年前,我这个不甘寂寞在贫困山区过一辈子的大学生,打起背包南下。我是为了追求自己的专业来到深圳,我是一位中文系毕业生,喜欢搞文化工作,可在老家时被分配在学非所用的工作上去,很难发挥自己的专长,我只好打破自己的“铁饭碗”南漂深圳寻梦。我是幸运的,在深圳龙华找到了我的所爱,龙华给了我施展才华的机会。

《南漂之梦》一书签名售书活动。

我初到龙华时就被这地方所打动,下决心把它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那时领导意识到文化工作与其它各项建设还不协调,分配我在文化站负责文化宣传工作和组织文艺创作。当时我可谓四处寻找业余作者,最初是单枪匹马挑起龙华业余文学创作的重担。直到1993年春,一群精英先后找到龙华镇文化站,我作为文化站负责业余创作的专干当然十分高兴他们的到来。对于寻梦南方都市的人来说,选择文学也就是选择了与一般打工者不同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因为我就是与他们一样一步步地走过来的,只不过是我比他们先到一步就是了,我当然能理解他们。于是,我把大家组织起来,成立了龙华打工文学社,以后又先后办起了文学创作学习班,邀请省、市作家前来讲课,还在龙华新城区办起五个大型文化宣传橱窗,取名《打工城》,每月出版一期,之后又争取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创办了《龙华文艺》杂志,每季度推出龙华作者的文艺作品。

我十分明白:在我们拥有的光阴中,只要是实实在在地生活着,为社会多做些有益的工作,幸福的那种感觉就会像缓缓流动的一江碧透春水,使你领悟到永远的充实和富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出版著作13部,先后获得多种奖项。我于2009年6月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同年12月又加入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人们常说:三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这句民间谚语说的是变化的速度之快。龙华也是高速发展,一月一个样,一年大变样,真是日新月异。一晃几十年过去,龙华这片革命先烈洒过鲜血、广大建设者流过汗水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已经崛起。尤其是龙华区成立以来,马路变宽变长变净了,楼房变高变靓了,人变得文明了,空气也变得芬芳了,龙华的经济建设、文明建设、科教文化、医疗卫生、工业生产、购物休闲、安居乐业等各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中上等城市的水平,我们为之奋斗、赖以栖息的龙华,它已经是一座繁华的花园城市了!

龙华从镇改为街道,又到成立龙华新区,再到成立龙华区,每个体制时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和我的同伴创作的作品取材于龙华本土,来源于生活,用文艺的表达形式,对外宣传了龙华的发展变化。

我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元月8日,这一天也是我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的北京虽然寒冷袭人,但阳光普照、风和气爽;这一天我走进了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参加由中国爱国精神文明联合会等组织举办的“全国百名道德模范”颁奖大会。之前深圳市文化局等部门联合推荐我参加“全国百名道德模范”评选,我荣幸地当选了“十佳敬业奉献模范”。

主持人用宏亮的男中音读着颁奖词:“张煌新是深圳市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多年来一直肩负着深圳市龙华文学艺术创作的组织和辅导工作,默默敬业奉献。当地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文化部落’,一大批文学艺术工作者笔耕不辍且成绩突出,尤其是打工作家群在当地异军突起,成了远近闻名的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张煌新所在的文化单位被评为广东省文学创作先进单位,全国首届打工文学论坛在龙华召开……”台下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国家领导人给我颁发了荣誉证书,把一枚沉甸甸的荣誉章戴在我的胸前。此时,我感慨万千,感受至深的是我的工作受到了社会的肯定,我找到了自身价值。

作者参加文化活动。

人们说:深圳是块淘金的地方,和我一起来闯荡深圳的几位朋友都先后在深圳做了“大款”。可我还是原来的我,还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但是,我又不是原来的我,每当看到我那“堆积成山”的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和文学作品获奖证书时,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位“大款”,一位精神上的“大款”,我在深圳龙华圆了自己的文化梦。

作者简介

张煌新,来深圳30年,龙华文化工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编辑:卢东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