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网 > 

龙华网源稿件库

龙华非遗传承人刘东豪:创新性传承是最好的孝道

编辑:陶倩2019-10-31 08:26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国瓷永丰源第六代传承人刘东豪制作陶瓷艺术品。

国瓷永丰源制作的陶瓷艺术品。

国瓷永丰源陶瓷独具中国文化特色。


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始终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不久前,省级非遗项目·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有了第六代传承人——刘东豪。对刘东豪来说,选择传承,不仅是要把刘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技艺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一种孝道的体现。

浸染眼观,心记

1988年的刘东豪刚到而立之年。摆在他面前的,是父亲刘权辉在先辈的基础上创办的陶瓷事业。接过来,容易;继续攀升发展,则需要创新和智慧。

刘东豪从小就在瓷堆里打转,小时候没有太多玩的地方,刘东豪就往陶瓷工厂里跑,看师傅烧窑、做瓷,默默记住了每一道制瓷工序。

眼观,心记,当年小小年纪的他,已能一眼分辨出陶瓷品的质量品级。

烧窑制瓷,是历代刘氏家族延续下来的手艺,刘东豪对此有清楚的认知。在国外求学回来后,刘东豪选择了到四川分公司做一名销售人员,从基层做起,这一幕,正如他小时候在工厂观摩学习一样。

今年,刘东豪成为了龙华区新一批认定的区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传承的是一门技艺,更传承着一个家族的品牌。

或许不少人会在刘东豪身上贴上“富二代”的标签,对此他不以为意,“企业,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一群想法一致的人共同奋斗出来的。比起别人,我只是多了一个平台而已。”平台已搭建好,修行还得看个人。

与许多对家族产业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不同,刘东豪怀揣着对陶瓷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接过了传承的一棒,他说:“创新性传承是最好的孝道。”

融合陶瓷可以多元化

从清末刘氏家族研发出第一代高温大红颜色釉陶瓷产品开始,高温大红颜色釉陶瓷的烧制技艺便在每一代刘氏人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和创新。

传,是家族代代相传,承是改良、融合和发展。在刘东豪看来,之所以高温大红颜色釉陶瓷在烧制过程中不稳定,跟原材料、技术、物流等许多方面都有关联。

“时代不同,人们对瓷器的审美观点也不同,加之技术含量以及机械化生产运作,所产出的瓷器品质和主题特色都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年代的人对颜色的偏爱,都会带有时代的烙印,深一些,浅一些,红的颜色不一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在现代,“满堂红”这种颜色鲜红、色相纯正的产品能收获大众的喜爱。

除了颜色的差异,温度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小看着工厂师傅烧窑制瓷的刘东豪,十分了解陶瓷在烧制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温度不均,是老一辈制瓷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传统的瓷器是柴火烧制的,老师傅只能靠肉眼来观察温度的变化,这也使得烧制出来的瓷器出现极大的差异性,成品率很低。”而近现代工业化、智能化的进程,已经超过了人们的想象。机器的辅助,能把温度控制在1000摄氏度,每个瓷品都在同一温度下烧制,确保了烧制出来的每批次陶瓷的质量。

从父亲手中传承了红釉彩瓷“满堂红”的烧制技艺,刘东豪也在琢磨如何把这项技艺与现代陶瓷审美观念相结合。

“永丰源以做日用瓷为根本,致力于做好最基础、最核心的日用瓷器产业,但近年来我们也在探索陶瓷新领域的发展道路,希望能把陶瓷跟更多产业连接起来,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年轻一代创新思维活跃,点子多,言谈中刘东豪已透露有计划在3至5年内开拓陶瓷多元化发展业务。

手机产业、新兴技术产业、环保领域、军工领域,甚至是汽车产业,在刘东豪看来,陶瓷都能与之共融,实现跨界发展。

传承市场是长远的

所谓传承,更多是传承一种精神。在祖辈和父亲身上,刘东豪看到了勇敢、坚持、毅力、勇于担当等诸多值得学习的品质,而这些,恰恰是他和许许多多年轻人目前还有所欠缺的。

道道工序可以学习、熟记,技艺也可以反复锤炼、提升。但是,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却并非单一的技艺传承,如何把这种色彩更加有特色地融入到陶瓷产品中,一一展现大众眼前,是刘权辉和刘东豪都为之思考的一个问题。

正如刘东豪所说,陶瓷像一张白纸,看你怎么添加色彩和装饰,让它最终成为一幅画。

比起其他的艺术传承,红釉彩瓷“满堂红”烧制技艺目前仍是家族传承的形式在延续。“陶瓷资源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市场接受它,就会传承它。家族传承只是暂时性的,市场是否认可、接纳,才是检验该项技艺是否长远得以传承的关键要素。”家族式传承的局限性,在刘东豪眼中,并非难以破解之局。如果市场不接受、不认可,即便下一代、下下代子孙们仍愿意传承,这条传承之路也走不长久。

从清末至今,高温大红颜色釉陶瓷的烧制技艺已经传承了百年,但永丰源却仅是一个新兴的品牌。在原有的技艺基础上革新,体现在一件件产品上,让其流传百年,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

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