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梁盈豪2025-01-07 09:28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观澜河美景。
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阔步前行的重要法宝。刚刚过去的2024年,“改革”成为龙华生态文明建设最亮眼的关键词。
这一年,龙华区抢抓新一轮改革的重大机遇,以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为总抓手,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不断释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带来的“生态红利”,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高度”
这一年,龙华扬尘污染管控有实效。启动“鹰眼”远程辅助监管,建立起常态化“巡查-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去年龙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5.9%,PM2.5年均浓度降至18.5微克立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观澜河绿色蜕变,亮点频出。深圳市生态环境局龙华管理局(下称“龙华管理局”)开展观澜河碧水巩固提升行动,针对汛期污染、水质净化厂进水超标等开展溯源执法,严查偷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完成1918个雨水排口快检。观澜河国考断面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优良水体河长占比达84.9%,刷新历史最佳。因治水特色亮点,观澜河入选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观澜河美丽河湖建设实践转化案例获“2024年美丽中国建设实践创优”称号。
推动“宁静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对在建工程施工噪声管控,噪声投诉量同比降低55.4%,全区累计规范处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50.67万吨、危险废物5.99万吨,安全平稳收运医疗废物1162吨。
打造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区 绿色低碳转型迈入“加速度”
2024年,探索高密度工业建成区绿色低碳转型的“龙华行动”不断提速。依托国家首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龙华逐步构建多维度、多要素、多层次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龙华管理局编制《龙华区注塑行业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技术规范》,不仅涵盖注塑行业生产工艺、设备、碳排放、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制度与标准,还融入国内外减污降碳领域先进做法和管理制度,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和地方特色。
推动华润三九观澜基地、深圳北站配套设施等12个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并通过龙华碳普惠小程序引导酒店绿色低碳运营。
作为试点城市代表,在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培训班上分享《深圳市龙华区:争做高密度工业建成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领跑者”》报告,全面展示龙华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建设经验和案例成效。
纵深推进区域环评改革 创新举措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用“硬措施”优化“软环境”。
积极推进区域环评改革。探索区域环评与排污许可有机衔接机制,通过多措并举、聚焦聚力,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及“20+8”产业集群,并以精简高效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模式,不断推进区域环评改革成果应用,以创新之举不断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黎光-银星、鹭湖-清湖先进制造园区域空间环境管理清单出台,连同2023年印发的九龙山数字城区域空间环境管理清单在内,在全市率先实现先进制造园区“清单式”环境管理全覆盖。
针对已印发环境管理清单片区,龙华管理局配套编制《环境管理清单实施指引》,并把最新要求传达到企业;立足“i龙华”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区域环评应用场景”,真正实现“惠企”“便民”。
抢抓“双区”“双改”重大历史机遇和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建设机遇,龙华区为深化“放管服”改革落下点睛之笔。
开展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空天地一体化”打出“组合拳”
2024年,生态文明建设加“数”前行。
推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与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能力建设、业务支持、数据共享、科研交流和人才队伍等方面提升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整体能力。
成立生态环境领域无人机专业巡查队伍,开展无人机日常及“三考”期间专项巡查,使用无人机巡查424架次,发现及整改问题85个;开展工地扬尘“直播式”执法,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市民代表等全程参与,对建筑工地扬尘管控开展“直播式”执法,倒逼建筑工地做好扬尘管理。
依托信息化平台提升执法效能,构建“水+气+噪声+固废”为0一体的“发现+预警+溯源+执法”闭环监管网络,开展非现场检查3485家次。持续推行“双码”管理,“环企码”覆盖97%以上工业企业,“环园码”覆盖70%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码上”监管与服务。
以数字化监管提高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效能,为全国高密度工业建成区不断贡献“深圳经验”。
深化改革创新引领
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新的一年,书写绿美龙华生态华章又该如何落笔?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助力美丽中国典范建设。继续强化大气污染管控,全力完成空气质量目标;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保障河流水环境和饮用水质量稳定达标;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宁静城市”建设,深化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及再生资源行业监管,推动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管理;持续做好生态文明荣誉创建,争取获评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竭力实现“双碳”目标。立足珠三角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产城融合区特点,探索龙华区VOCs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技术路径;构建街道层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评价体系,提升区域环境治理效能;在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杆项目,积极探索高密度工业建成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路径,为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龙华经验”。
坚持系统观念深化改革,倾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构建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以规划衔接改革,推动管理体系“多评合一”;探索与CIM(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对接,贯通“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生态环境”各领域,构建高质量的智慧龙华。
坚持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努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探索与卫星中心共建“五基协同”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立体遥感监测体系,加快卫星中心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在龙华区的转化应用;针对重点领域扎实开展生态环境“利剑”系列专项行动;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力争实现“一屏观全局、一网管全域”。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芦海 文/图
上一篇从梁晓声,到城市书房下一篇干字当头,绘就新图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LINKS
龙华政府在线|观湖政务网 |民治政务网|龙华政务网|大浪政务网|福城政务网|观澜政务网
Copyright ©by ilonghua.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