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一个个“小确幸”绘就民生幸福“大画卷”

编辑:陶倩2022-09-20 09:43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十年来,龙华区加大投入补齐短板,持续推进“民生七有”迈向“民生七优”。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2012年到2022年,从功能区到行政区,从龙华新区到龙华区,龙华年年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为龙华人解决身边的一件件“关键事”“大小事”,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这十年,龙华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干,推动着龙华民生从“七有”迈向“七优”,从幼有善育到学有优教,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从老有颐养到弱有众扶,每一个龙华人都能在龙华徐徐展开的民生画卷中体会到一个个细致入微的“小确幸”,又在每一个“小确幸”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病有所医兜牢底线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龙华医疗卫生事业起步晚、底子薄。为破解“成长的烦恼”,这十年来,“一大一小”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始终不变,在龙华这片热土上持续进行,如今已构建起“顶天立地”的卫生健康大格局——

“一大”,即增、存并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在观湖街道、民治街道、大浪街道、观澜街道,布局新建龙华区平安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龙华区妇幼保健院新院、龙华区中医院,在龙华街道、福城街道,推动龙华区人民医院、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区中心医院改扩建有序推进,实现“每个街道至少拥有1家公立医院”。“一小”,即打造“十分钟就医圈”,已高标准建成98家社康机构,实现“每个街道有1家区域社康中心、每个社区至少有1家社康机构”。

十年间,“一大一小”实现资源互补,完善了分级诊疗体系,辖区病床从2012年的2235张增长到现在的4227张,着力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兜牢民生底线,努力实现病有所医。

建设中的龙华区平安医院。


这十年来,在医疗卫生领域,让龙华人惊喜的还有很多。

2018年11月,区妇幼保健院住院部投入使用;2019年5月,门诊部投入使用,10月,保健部完成改造提升……从此结束龙华没有公立妇幼专科医院的历史。

2018年,龙华区以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成绩创建成为全国健康促进区,同时创建成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全国打响健康促进的“龙华招牌”。

2021年5月,区人民医院通过三级医院等级评审,确定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从此龙华实现区属三甲医院“零的突破”。2022年6月,区妇幼保健院成功进入三级医院行列;近期,区中心医院又即将迎来“三甲”终审,龙华区“三甲”队伍壮大在即。

每一次医院等级评审,都是对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2021年5月,家住福田的市民郑阿姨查出胃部有个直径约4厘米的肿瘤,需手术切除,她第一时间想起龙华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俊达,专程来到龙华区人民医院找到李俊达看诊、手术,术后翌日,就能进食和下床,她满意地连连点头:“只要有好医生,再远,我也会来!”

一个“好”字,折射的是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的提升,一字之差,彰显出医疗民生服务的进阶。

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


办好教育夯实基础

教育是民生之基。

十年来,龙华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每一年,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于9月定时“上新”,已经成为龙华区的例牌。

数字无言,数据有力。从2012年到2016年,提升教育水平始终是工作的重中之重,龙华优质学位数量“突飞猛进”,新建8所学校,改扩建8所老校,新增公办学位2.6万个、幼儿学位3.4万个,增长速度和幅度均在全市领先。“十三五”时期,新改扩建学校25所,新增公办义务学位4.7万个,总量翻了一番;新增幼儿学位3.7万个,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增长43倍……到2022年,龙华区已有中小学(校区)110所,其中公办学校(区)76所、市直属4所、民办学校30所,幼儿园248所,全区在校学生、在园幼儿近30万,专任教师超1.9万名。

这些年来,龙华持续加大教育工作扶持力度。特别是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所深港教育融合示范性学校——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在龙华区顺利开学;龙华获批全省首个区县级基础教育系统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全区教育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龙华教育的发展不只体现在学校建设与学位增加上。近年来,龙华教育以集团化、联盟式办学推动龙华教育改革发展,多措并举,通过改进管理模式,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九年一贯制办学等形式,改革学段衔接探索,实施K12贯通培养行动计划,打通幼小、小初、初高、高高(高中与高校)无缝衔接,大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今,龙华已成立5个教育集团,有5所学校实行集团化办学,更成立了8个幼教集团、1个教育联盟……龙华教育继续朝着资源共享、信息共联、融通共建的方向努力,不断提高集团化办学水平,推动龙华教育高质量发展。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每一个龙华人的期待,也正在变成龙华的现实。

养老托幼补齐短板

“一老一小”,是民生保障的重点。

十年来,龙华持续完善针对养老、托幼的普惠性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今天的龙华,养老服务已插上“智慧”翅膀——“早上六点半播报天气预报,下午六点播报养生知识,一个人在家没人和我讲话,本来觉得闷,有这一套东西在,心里踏实了。”家住龙悦居2期的独居老人徐奶奶84岁,她成为第一批安装居家智能设备的受益者,“有一次不小心碰到设备,孩子们马上就打电话过来关心了。”

2020年起,这样高灵敏的健康智慧终端开始出现在龙华区各养老服务机构和老人家中:老人们使用的“智能拐杖”可用来定位,帮助紧急呼叫;一旦老人在卫生间摔倒,随手拉一下拉绳即可发出求救信息……

智慧终端的背后,是龙华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这颗聪明的“大脑”在发挥重要作用。该平台是一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构建的全方位养老服务管理中枢,可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资源,为老人及其子女提供精准服务菜单对接,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紧急救助、身体康复、医疗保健、情感陪护等个性化的养老服务。目前,该平台已覆盖龙华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

龙华区厚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在一起快乐歌唱。


十年来,龙华区还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阵地建设,延伸养老服务触角,把更多资源、服务放到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精细服务。为加大政策保障力度,龙华还出台“1+3+4”养老服务系列政策,加快迈向“老有颐养”。

随着“三孩”时代来临,给孩子找托位可以找谁?如何让孩子托得又好又放心?成了很多家庭最关心的问题。

2020年12月,龙华区政府印发《龙华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年)》等文件,建立“卫健-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四级联动机制,连续两年将托育服务纳入全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重点解决“托育难”,通过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让龙华的爸妈“生得起、养得好”。

2020年底,全区首家备案的托育机构在民治投用,标志着龙华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方面迈出重要一步;2022年,全区共完成托育机构备案7家。而今,龙华正在加快探索形成“1+6+N”托育服务体系,拟按“院办院管”模式统一管理,打造“1+6+N”托育服务体系,建成后由区妇幼保健院负责运营,扶持更多标准化、规规范化的托育机构,力争早日实现“幼有善育”的目标。

安居宜居体现温度

十年来,龙华城区魅力值逐年飙升,人气加速集聚。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龙华区已成为常住人口超过200万的人口大区。让百姓安居,让城市宜居,也是龙华孜孜以求的。

住房自古以来就是重大民生。这些年来,龙华以满足居民群众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渠道筹集公共住房,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人才住房保障全覆盖,推动住房保障高质量发展。

为让更多居民“住有所居”,“十三五”期间,龙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累计建成住房12371套,完成率达103.9%。2016-2020年,龙华区完成开工及筹集公共住房40037套。在2019-2020年两年的全市安居工程考核中,龙华区均排名全市第一。

安居才能乐业。为留住现有人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龙华千方百计地解决人才住房问题。在全市首创“按需实租”模式,在辖区4大产业园区统租房源,以优惠价格返租给园区附近的重点企业人才,有力推动龙华职工实现“职住平衡”,极大提升人才住房的供应效率。开展重点企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租房货币补贴工作,不断扩大保障面,推动人才住房保障全覆盖,2016-2020年共发放住房保障货币补贴3.1亿元。

九龙山体育公园。

龙华文体中心。


从安居到宜居,多年来,龙华在完善、丰富文体设施上颇费心思,让龙华人的生活更加滋润。

2022年,是见证龙华文体设施民生事业驶入快车道的一年。高质量、高颜值的龙华图书馆、九龙山体育公园、简上体育综合体、龙华文体中心等一座座现代化、智慧化的文体场馆上拔地而起,成为龙华“新地标”,承载起市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未来几年,鹭湖中心城的龙华区图书馆、群艺馆、大剧院以及科技馆项目还将陆续完工,为龙华带来更多文化新景象……

市民在龙华图书馆享受阅读的乐趣。


此外,龙华持续推进城市书房工程,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如今,龙华已建成80多个城市书房,遍布在全区各个角落。这些城市书房让市民能在忙碌中找寻到一处幽静且能盛放心灵的地方,也为市民推开了解龙华的另一扇门,在这聆听和研读文化积淀深厚的美丽城区。

“虽比高飞雁,犹未及青云。”展望未来,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更美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温暖百万龙华人的心田,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记者 黄晓华/文 陈建华 蔡维泽/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