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曾经只能“坐而望天”今朝崛起高质量“北站新城”

编辑:陶倩2020-08-26 08:53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北站新城建设热火朝天,“国际会客厅”雏形已现。

民治,龙华区的南大门,五区交会之处,特大型交通枢纽深圳北站所在地。今天,从这里出发,可以去往全国18个省(直辖市),19分钟就能到香港西九龙,地铁4、5、6号线在此穿行而过。

望天湖(据《民治村史》记载,望天湖是原民治村旧称),从这个已经从民治人记忆里渐渐淡去的名字,可以一窥当年闭塞环境,四面皆山,人们只能“坐而望天”。屏障重重的地理环境,也使得民治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成为红色根据地,著名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的第一处落脚地便在民治。

春风拂来,这个古老的村庄渴望发展,三度开启梅林坳体现民治人坚定的决心。

梅林坳是民治进入原关内的必经之地。山高林密,极难通行。民治村虽然和特区很近,但因山峦阻隔,两地人生活天差地别。1983年5月,民治炸响了开通梅林坳的第一炮。1984年,梅林坳正式打通,路宽可通行手扶拖拉机,打通了从民治到原关内的天险。1986年,一条5公里长、7米宽的水泥公路终于修成,1996年,梅观高速建成通车。民治人终于打开了致富的南大门。

2006年4月29日,民治街道办正式挂牌成立,肩负着区划调整与管理体制创新试点的重任,自此拉开城市化进程序幕。从一个偏远落后的村落走来,此时的民治,“只有民治大道和布龙路两条大路,路边零星种着小树苗。只有两所公办学校,没有一家大型电影院。”

40年斗转星移、40年精耕细作,敢闯敢干的民治人紧紧围绕中轴新城建设,抓住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全国高铁枢纽的通道优势,全力推进特区一体化示范区、深圳都市核心区建设,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北站新城,打造对接港澳、辐射湾区、面向全球的“国际会客厅”,民治从原来的边缘地带一跃成为深圳发展的前沿,成为深圳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极。

从三轮摩托车载来投资客到高铁经济加速产城融合

1985年后,民治村第一工业区落成,揭开了乡村工业化的序幕。“为了吸引香港人来投资,村里买了一辆三轮车,请个司机天天接送香港人看厂房,希望他们能在民治开工厂。”老民治人回忆。在机遇蓬勃生长的年代,勤劳的民治人不甘人后。

“当年载着投资客的三轮车如今变成高铁、地铁、四通八达的马路。”走出深圳北站,可以听到这座新城茁壮成长的声音,北站商务中心区建设正酣,汇隆商务中心、汇德大厦刷新城市天际线。而只需要步行几分钟,连绵的绿道及点缀于各处的街心公园让你不自觉放慢脚步,不远处,北站中心公园绿意盎然,人才绿道示范段连绵起伏。

漫步在红山6979商业中心,32座风格各异的独栋商业建筑和建设中的“文化两馆”,形成充满艺术想象的文化聚落。在这里,你不仅是一个消费者,还是一位游客。不久后,深圳红山国际服务中心将开门迎客,为国际友人打造能办业务又能交流分享的温馨之“家”。

位于民塘路与民兴街交会处的是深圳首个绿建三星人才安居项目尚龙苑建设工地。该项目定位为高级人才住房,规划建设人才住房459套,计划于2021年建成交付。

这是民治社会生活中三个颇具代表性的场景,勾勒出一幅产业、城市、人和谐交融的画卷。随着北站新城建设加快推进,民治片区虹吸效应日益凸显,加速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民治人一路向前,勾勒产、城、人共融的城市化新蓝图。

今年,银盛科技、中兴网信、宝明科技、中诺通信、全棉时代、华阳国际工程设计等6家总部企业进驻总部大厦(汇隆商务中心)。这正是民治街道打造“总部经济高地”的最新成果。

民治辖区现有总部大厦(汇隆商务中心)、深港创新中心(汇德大厦)、龙华创新中心(红山6979)等区属产业载体,总建筑面积达17.7万平方米,在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合作等方面大有可为,将为民治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民治街道,总部经济、经济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三大高地”正逐渐成形。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民治街道大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打造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

北站社区居民在社区舞台唱响原创的家园之歌。


基层党建引领治理创新不断擦亮“民治党建”招牌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民治充满机遇,也充满挑战。基层治理便是时代发展交给民治的一份重要问卷,地处五区交会之地,民治与原关内的联系之紧密要远超其他原关外街道。

设立街道以来,民治实际人口从30万人增至约90万人,花园小区与城中村并存,人口密集且结构多样,整体综合素质较高,居民参与社会管理意愿强、要求高。如何创新社会建设、基层服务,让社会环境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现代化的城区呼唤现代化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

因地制宜、敢于创新,近年来,北站社区的党组织联席会议,丰润花园小区的自治模式,以西头新村、创业花园小区为代表的多种城中村自治探索,都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鲜活的样本。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期间,来到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考察指导基层党建、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发挥好其战斗堡垒作用。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要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全深圳有662个社区,为什么民治街道北站社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总书记来深的三个视察点之一?这个与深圳北站同步诞生的年轻社区,是深圳基层社区发展鲜活的样本,浓缩的典型。

在北站社区,有着基层治理丰沃土壤的民治走出一条具有民治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子,社区党委牵头的党组织联席会议有效统筹广铁集团深圳北车站等“省、市、区、街”四级驻社区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组织凝聚、高效协商,有效统筹解决好全国特大型高铁综合枢纽、全省流动人口最集中区域和全市最大保障房小区等方面的管理难题。

同时,北站社区还在全区率先试点应用“党建引领基层智理”系统平台,推动城管、安监、消防等业务平台与统一分拨平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上报端口、一个处置端口,让信息在一个平台上流转,实现全痕迹电子化跟踪、全流程信息化查办。

今年,南方党建智库基层党建研究基地落地民治,与去年落地的中国社会治理研究会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观测基地一起,形成“双基地”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格局。打造“党建+科技+治理”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信息平台试点经验入选《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典型案例。

不断擦亮“民治党建”这个金字招牌,打造城市基层党建标杆街道。如今,发轫于北站社区的党组织联席会议已成为民治街道的基层治理常态,民治创新推行“1+3+N+X”社区共建治理新模式,成立13个社区共同治理联盟。而在抗疫行动中,民治街道的基层治理优势便得到充分彰显,在最短时间内,各方面力量动起来,所有人一条心、一起拼。

边缘村落崛起现代新城打造体现龙华形象窗口

每天清晨,朱阿姨拎着音响从龙悦居出发,步行5分钟就来到逸秀公园。长廊下,朱阿姨和伙伴们翩翩起舞。不远处,有老人带着幼童在散步,有挥汗如雨的年轻人在健身。从逸秀公园出发,5分钟可以走到白石龙音乐公园,15分钟可以走到北站中心公园。

时光刻度拨到10多年前,民治还是一个发展滞后、环境脏乱的荒凉之地。工业厂房密布,空气里夹着土尘,仅有一条道路与原特区内相连,深圳北站所在片区是养花、养猪、种菜的地方。

居民韦冬就是在那时搬到民治丰润社区定居的,当时,民治还没有分设街道,归龙华镇管辖。那时的她和很多人一样,对民治未来的发展有些不确定,也有些怀疑,她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在民治,她能找到家的感觉吗?如今,韦冬在社区负责关工委工作,和小朋友、老人打成一片,周末则常出没在德逸公园,生活充实又有活力。而再回忆起当年那个问题,她坚定地说,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这些年来,民治定位一路水涨船高,从特区“后花园”到“城市中心功能拓展区”、城市副中心,再到特区一体化示范区,再到今日提出,按照深圳中心区的定位规划布局,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北站新城。

紧抓机遇,敢闯敢干的民治人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与深圳的发展同频共振,力求建成代表深圳形象、体现龙华区特色的“窗口”。

2006年,民治街道成立时辖区只有2所学校,如今,民治有中小学20所,提供学位3.8万个。数量和质量双提升,深圳高级中学北校区、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华校区等名校落户民治,培养莘莘学子。

从“空气中夹着土尘”到“推窗见绿”,民治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一座座市政公园、街心公园释放绿意,还有一块块边角地、细碎地因地制宜成为绿色景观。“春意盎然满眼绿,我家就住公园里。”一位市民的由衷感慨并不夸张。

6月24日,红山6979商业中心正式开门迎客,成为深圳商业的又一全新地标和崭新名片。


从“看电影要跑到市里”到“家门口逛Mall”,如今,民治辖区有大型商超、综合体22家,民治人的消费体验已经彻底变了样。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北站商务中心区被纳入深圳战略发展的重点片区,市美术馆、市第二图书馆、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简上体育综合体等一批市、区重大、优质公配项目将齐聚民治。

城市发展一路向前,万丈高楼平地起,城中村作为接纳来深建设者的柔软腹地也呼唤蝶变。民治有约60万人口居住在城中村内,坚持“标准+”全力推进城中村整治,今年,南源新村等3个城中村通过优秀城中村初审,民乐村治理经验得到市委主要领导肯定。

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能筑梦。回顾来时路,那个僻远村落已经远去,一个规划布局超前、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快捷便利、环境生态优美的现代新城正拔节生长,更多打拼者在民治实现闪亮的梦想。

市民在景色优美的北站中心公园休闲放松。


守住根脉激活红色基因打造本土特色文艺精品

张焌榀小朋友穿行在白石龙社区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带领参观者走进那段红色历史,他是社区培养的数十位“小小讲解员”之一。79年前,白石龙村民参与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为守住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做出贡献。作为白石龙原村民,张焌榀成为一名讲解员,有着尤为动人的意义。“我爸爸说他小时候经常会听到村里的老人讲抗战的故事,现在我也想接力讲好白石龙的故事。”

作为一个新兴城区,民治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不断释放精神能量,民治一直在努力,而《风雨白石龙》便是其中结出的硕果。

1941年,在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香港中共地下组织和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部署下,邹韬奋、茅盾等800多名文化界进步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从日军封锁下的香港神秘“失踪”,这便是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文化名人当时进入内地的第一站便是民治街道的白石龙村,他们住进抗日群众搭建的草寮。2016年,民治街道精心策划制作的《风雨白石龙》在深圳保利剧院成功首演,此后经过近一年的打磨提升,改版后的音乐剧展开巡演,掀起一股热潮。

一段古老的记忆在清晰的线条、明快的色彩里复苏。此前,民治推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望天湖传说”的连环画版本,生动地再现流传多年的民间传说,让更多年轻人认识这片土地的文化根源。“你的家,我的家,望天湖是我们的家……”目前,大型原创非遗活化儿童歌舞剧《望天湖的传说》也正在紧张排练中,即将与观众见面,新生代的孩子们传唱属于民治、龙华的神话故事。

围绕非遗文化、红色文化打造的精品有声有色,而与城区特点紧密相连的文艺作品也异彩纷呈。

青春活泼的服装,飞扬的马尾,20多名女孩伴随着动感的音乐跳起来,整齐划一的动作,不断变化的队形,让人看得赞叹不已,甚至情不自禁跟着节拍动起来。去年11月,来自民治的一群平均年龄20岁的女孩登上央视舞台,跳起原创广场舞节目《我怎么这么好看》,用舞蹈发出年轻人的“声音”,也展示民治这个新兴城区的蓬勃朝气。

对于民治而言,95后跳广场舞跳上央视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而是民治多年鼓励基层文化工作者在岗位发挥聪明才智,坚持打造本土特色文艺作品结出的“果实”,这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而由民治街道主办的《民治·新城市文学》纯文学内刊,自2009年7月面世以来,因坚持书写新城市人的心灵轨迹、命运和处境,而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文学界一道独特而可贵的风景,久久地滋润着人心。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望天湖”传说成了文化瑰宝,沧海桑田,田野上建起了道路,荒地上崛起了高铁,关于民治的故事还在书写。

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袁甲清 梁淑萍/文 记者 蔡维泽/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