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彭海棠:省吃俭用攒下20余万元捐建希望小学

编辑:陶倩2019-08-20 08:23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受助的学生为彭海棠等爱心人士戴上红领巾。

如果说坚持一件事十八天、十八个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那么,坚持十八年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彭海棠就花了十八年做了这么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周遭人眼里,“小气鬼”彭海棠唯独在扶贫兴教上最慷慨。十八年前,工薪阶层的他省吃俭用攒下了二十多万元捐建了希望小学;十八年后,他仍旧行走在扶贫兴教的路上,不一样的是,背后多了一支队伍——由他一手创建起的“深圳爱心团队”。

小笔记本记载大恩情

彭海棠是河源紫金人,高中毕业后他带着到大城市奋斗的梦想离开老家来到龙华,一待便是32年,如今定居在观湖街道。在彭海棠的家中,有一本特别的笔记本。翻开笔记本,上面一笔一笔地记载着热心人的姓名及其资助金额。原来,当年到深圳后,彭海棠并没有放弃学习,次年考上了深圳师范专科学校。

可由于家里贫穷,能否如愿读书成了困扰他的难题。就在这时,时任观澜镇教办主任的黄木有听说了彭海棠的事情后,主动资助他每个学期的学杂费用,再加上几位学生家长的资助,最终彭海棠顺利完成师专学业。而所有资助过自己的人,彭海棠都仔细记录在笔记本上。毕业之后,彭海棠立下誓言,等到有能力以后,一定也要像那些资助过他的恩人那样,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回报社会。

毕业后的彭海棠有了正式工作,也组建了家庭。随着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夫妻俩收入逐步提高,但是彭海棠对生活依旧非常节俭。在朋友们看来,他是个十足的“小气鬼”。居住的是当时镇里分的福利房,从结婚搬入后没有装修,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没有其他像样的电器,家具也还是结婚时置办的用品。身边的朋友都买了私家车,但他还是骑着摩托车上班。参加工作13年后,他和妻子一共攒了20多万元,计划用作家庭教育基金,将来送儿子出国深造。

耗尽存款建起希望小学

2001年春节,彭海棠回老家探亲。在大山深处,彭海棠看到自己曾度过小学光阴的黄輋小学破落不堪,每当刮风下雨,三间教室便四处漏水、摇摇欲坠。村里的孩子们在这里上学安全吗?舒适吗?这一切对彭海棠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难于释怀。回到深圳后,他寻思着孩子是村里的希望,唯有读书才能带领他们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而在他求学路上最困难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人帮扶过他,在他考上师专没钱念书的时候,又有人主动负担学杂费,而今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回报社会。

那一刻,彭海棠的脑海里萌生了一个念头——在黄輋村捐建希望小学。在征得妻子同意后,夫妻俩决定先从家庭教育基金里拿出12万元作为先期捐款。此后,彭海棠奔波于筹款建校事宜。朋友纷纷被彭海棠感动,一起慷慨解囊,至2001年5月,彭海棠先后筹得善款近30万元。后来捐资助学的人越来越多,在观澜镇原教办主任黄木有的倡议组织下,“观澜扶贫兴教团”应运而生,彭海棠担起了团长。团友们不仅捐钱捐物,甚至放下手头的生意,为学校的事情奔波。

2002年1月,黄輋观澜希望小学建成启用,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由于学校不够用,为了扩建第三层教学楼,彭海棠又和妻子商量,把剩余的10多万元全部捐了出来,并再与“兴教团”成员筹集资金。第三层教学楼在2002年年底竣工,总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共有课室及功能室12间、教师宿舍10间、礼堂1间,同时配有电脑16部、投影机8部、收录机12部、彩电1台、音响一套及其他文体设施一批。这在当时的紫金县乡村学校中都是高标准的。至此,彭海棠为这所学校共捐出了23.5万元。

不忘初心将爱播撒四方

水墩镇黄輋观澜希望小学建成后,“观澜扶贫兴教团”的爱心行动并没有结束。为进一步促进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彭海棠发动扶贫团成员捐资,在黄輋观澜希望小学设立奖学助学基金,每年对该校6名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另资助6名贫困学生上学。

在彭海棠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加进了这支爱心队伍。成员不再局限于老观澜地区(现今的观湖、福城、观澜街道),参与爱心活动的团友有近两百人。2016年,“观澜扶贫兴教团”正式更名为“深圳爱心团队”。名字变了,但大伙的初心没变——坚持以“扶贫兴教”为宗旨,积极向贫困地区的学校和贫困学生捐资捐物。每一年,彭海棠都带领着大伙捐资助学,足迹遍及广东省河源、梅州、揭阳以及江西省赣州等地,资助的贫困学生涉及贵州、重庆、四川、湖南和甘肃等地。除捐赠物品外,爱心团队单捐献的善款总额至今已超过200多万元。

这不,昨日,彭海棠又带着爱心团队的成员们启程了,这次的目的地是印尼巴厘岛孤儿院。这也是这支队伍第一次将爱心播撒向国外。记者 徐蔚昕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