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2021-07-06 20:11内容来源:文化龙华
行走在版画村里你能深刻感受到什么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里,被称为“深圳最后的世外桃源”版画村的前身为牛湖大水田村凭借陈烟桥的影响力和古村本身的人文底蕴大水田村已从一个传统客家古村落成为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享有“中国版画第一村”的美誉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对于它的古建筑历史,你都了解吗。『宗祠』大水田村包括大树田(也称大水田老村)和新围场(也称龙门围、大水田新村)两处客家聚落,建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隔着大水田风水塘,对面两座高耸的炮楼在客家围屋建筑群里非常显眼,犹如卫士一样守护在聚落南北两端
行走在版画村里
你能深刻感受到什么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里,被称为“深圳最后的世外桃源”
版画村的前身为牛湖大水田村
凭借陈烟桥的影响力和古村本身的人文底蕴
大水田村已从一个传统客家古村落
成为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版画原创产业基地、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并享有“中国版画第一村”的美誉
这座有着近300年历史的客家古村落
对于它的古建筑历史,你都了解吗?
『 宗祠 』
大水田村包括大树田(也称大水田老村)和新围场(也称龙门围、大水田新村)两处客家聚落,建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清代,凌、陈、李、谢、张、林诸姓族人陆续落籍于此。凌氏建村时,村前有一大片水田,田旁有树,因此叫大树田,后更名为大水田,属今整个大水田村中的老村。后续迁来的陈氏在旁边建新围场。此后凌姓和陈姓发展为村中两个大姓。
清初凌氏族人从河北关县(今石家庄栾城区)迁至广东开平。清顺治年间,凌仕锦携家眷迁到此地,成为大树田凌氏的开基祖。大树田凌氏宗祠建于清代,距今有近三百年历史。
△凌氏宗祠屋檐
祠堂为二进一天井单开间布局,堂号“厚安堂”,一进屋顶正脊为龙船脊,二进为博古脊。两进均设有精雕彩绘的封檐板,一进至天井间设屏门,天井院墙内侧的瑞兽彩塑与祠堂内多处彩绘壁画相映成趣。
凌氏家祠前方是新围场的陈氏宗祠。陈氏宗祠虽然建得比凌氏宗祠晚,但规模较大,共有三进,且形制较为特殊,前面两进跟两侧民居连为一体,三进为单开间寝堂。
陈氏宗祠始建于1926年,整座祠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正门门墙上灰塑红梅瑞鸟,屋脊为博古脊,一进和三进正脊两端灰塑夔龙纹,二进为龙船脊,既古朴又精致。
陈氏宗祠所在的新围场旧称龙门围, 龙门围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有“龙门世居”之称,今“龙门世居”老围门仍存。
祠堂是念祖怀先的神圣之地,在特殊时期,也曾作为培育人才的教育场所。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百姓建房需要考虑安全和防御问题,在这特殊时期修建的学校校舍,有一些会附带碉楼,新围场碉楼就是作为村中的私塾使用。
『 碉楼 』
新围场碉楼建于民国,属于前期传统碉楼,也称陈氏碉楼。楼高四层,碉楼和下拖的排屋曾为大水田私塾。
碉楼今虽已斑驳,但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人才,却在不同的领域里给它增辉添彩。
隔着大水田风水塘,对面两座高耸的炮楼在客家围屋建筑群里非常显眼,犹如卫士一样守护在聚落南北两端。这两座炮楼也称凌氏炮楼,是凌氏华侨所建,属于中西合璧式炮楼。
南炮楼1911年左右建造。炮楼高四层, 设两个“金蟾戏珠”式排水口,下拖一个两门三开间院落。
另一端与之遥相对望的北炮楼,形制则相对简约,但在周围古建筑群中依然挑脱高立,傲居一角。北炮楼高五层,楼下原来也有拖屋,不过现已拆除。楼旁曾有一间厚安私塾,是凌氏族人的启蒙学堂。
大水田是20世纪60至70年代观澜有名的教师村,教育家凌鹤鸣等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如今人去楼空的炮楼再也听不见曾经的琅琅书声,但它们却见证了大水田村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