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岁月静好 真爱不老

编辑:孙梦婷2024-10-10 10:20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五十年前,他风华正茂,英俊潇洒;她青春美丽,气质端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婚礼、没有婚纱照,他们就一起过上了柴米油盐的日子。

如今,他的额上有了岁月的印痕,她的双鬓也爬上了光阴的足迹。几十年相濡以沫,他们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漫长的一段。生活中有艰辛,也有欢乐;前进中有坎坷,也有坦途。

五十年,是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风雨同舟,几十年相濡以沫,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最幸福的事之一,莫过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今日,在观澜古墟,龙华区将举办“我们的节日·重阳”——金婚集体婚礼主题活动,为“金婚”长者送祝福。这些质朴的爱情是什么模样的?这些“金婚”长者婚姻“保鲜”有什么秘诀?不妨听听他们怎么讲。

闫建波、王玉芹:

“我爱你!” 一句话就让老伴红了眼眶

五十年前,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丰盛的宴席、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那破旧的土坯房,闫建波、王玉芹夫妻二人就组成了一个家庭,开始新的生活。甚至,时间再往前推移,订婚时,二人都没正式见过面,更别提拍结婚照了!

“那会儿,我在部队。媒人拿着我的照片去相亲,大家一瞧,条件差不多,就决定在一起了。”想起来半个世纪前十分简单的“人生大事”,闫建波、王玉芹早已接受,也习惯了平平淡淡的婚姻生活。

夫妻二人怀着真挚纯朴的情感,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相约携手共度人生岁月。在这50个春夏秋冬,两人用真情、善良、勤俭、宽容和理解,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战胜了人生旅途中无数个艰难困苦。“我们也拌过嘴,日子曾经也过得磕磕绊绊,但彼此互相包容、理解、支持。”说起二人婚姻“保鲜”的秘诀,闫建波强调得最多的是:要互相包容,不能一遇事就吵架!

今年,儿子儿媳看到龙华区发布的金婚集体婚礼消息,提议给老人家报名,弥补这个遗憾。“有点兴奋!”二人从油盐酱醋茶的平淡生活中燃起对这件“人生大事”的新期待,有机会在仪式感十足的场合拍结婚照、重新走一趟中式婚礼流程,夫妻二人很高兴!“半个世纪,我们一起走过来,见证了国家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好了!我们也赶上了好时代,这次有机会参加龙华金婚集体婚礼,也弥补了我们曾经的遗憾。”风雨同舟五十载,闫建波紧紧地拉着老伴的手。

“老婆,你辛苦!我爱你!”采访时,被问及回首半个世纪的婚姻生活,闫建波动情地望着妻子王玉芹说出了“我爱你”三个字。一听到这句话,王玉芹立刻红了眼眶,“一起走过了五十多年,我们都知道我们心里有彼此,但当面听到,心里很高兴!”

昨日,闫建波、王玉芹的儿子闫海英专门抽空陪二人来到婚礼现场参加彩排,也是第一次听到父母的“表白”,他神情动容:父母一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平平淡淡的生活也是一种福!

欧三交、曹梅仔:

原来跟着你走 现在换我领路

1970年,欧三交退伍回到老家韶关,经战友介绍认识了曹梅仔。俩人交往顺利,结婚、生子,和大多数人家一样,为了生活努力打拼。

曾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关系,欧三交和曹梅仔分隔两地,三个孩子跟着妈妈住宿舍,一家人只有周末才能团聚。那段时间,每到周五下班,欧三交都会骑着单车去接曹梅仔和孩子回家,风雨无阻。尽管是双职工家庭,但因为要养育三个孩子,还需要照顾欧三交身体不好的父亲,一家人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们从未在孩子跟前表露过生活的窘迫,俩人勤劳踏实,共同奋斗,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曹梅仔有一双巧手,给家人做衣服、织毛衣,甚至做鞋子,还都做得很漂亮,让孩子们在同学朋友面前很有面子。当然,生活难免磕磕碰碰,欧三交和曹梅仔也不时会吵架,但通常吵完架后第二天,饭桌上的饭菜就会比平常丰盛一些。慢慢地,孩子们都知道了,这就代表着父母已经和好了,雨过天晴了。

早些年,曹梅仔身体不太好,家中老二也经常生病,欧三交经常带着老婆孩子跑到广州等地求医问药。那时候没有导航,一家人也不常出门,但欧三交却如同有“超能力”一样,总能将食宿、交通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也让曹梅仔彻底放下心来,欧三交走哪儿她就走哪儿,只需要安心跟着丈夫就好。

而现在,年近八旬的欧三交年岁已高,也有一些基础病。由于不放心老伴,一辈子没操心认过路的曹梅仔迅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成了欧三交的依靠。欧三交去看病,曹梅仔会提前规划乘车路线,欧三交去参加活动,她也会提前带着欧三交去认路、踩点,变成了欧三交的“导航”。

“我们的生活很平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能让彼此放心依靠,就足够了!”曹梅仔说。

唐臻泽、周辉:

恩爱携手五十载 已成小区一道风景

尽管已相依相伴了50年,但唐臻泽说起老伴周辉来,还是合不拢嘴,浓浓的爱意从眼角眉梢都能流淌出来:“我老婆关爱他人、体贴父母,这么多年了,我对我老婆是非常满意的!”

说起俩人的浪漫史,唐臻泽甚至回溯至小学时期。小学5年级,唐臻泽转学到父亲任教的一所湖南乡镇小学,就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周辉,“那时她才上2年级,看起来高高大大、白白胖胖,很可爱。我们没有说过话,她不认识我,但我对她印象很深。”之后的初中、高中俩人毫无交集,1977年恢复高考后,唐臻泽和周辉进入同一所大学,成了同班同学,“也是缘分,一进大学我就认出她了,那时候上大学不能谈恋爱,但我们俩互相都有好感。”

大学毕业后,本可留校的唐臻泽跟着周辉回到家乡,参加工作。很快,他向周辉表白,但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周辉却因想要好好工作而婉拒了他。那段时间,给唐臻泽做媒的人很多,主动追求他的姑娘也很多,但他始终对周辉念念不忘。2年后,在唐臻泽持之以恒的追求下,俩人终于喜结连理。

婚后,两人相濡以沫,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周辉的母亲去世得早,靠父亲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唐臻泽对岳父照顾有加,从岳父62岁就带着他一起生活,一直到岳父77岁离世。周辉同样对唐臻泽的父母非常体贴,和两位老人一起生活了8年。公公去世后,周辉又带头主动和唐臻泽的兄妹一起照顾婆婆,婆婆90岁后连续三次摔跤,导致一次骨裂、两次骨折,都是周辉坚持让婆婆接受手术治疗,一家人齐心,让婆婆安享晚年。

“我老婆是老师,当了很多年班主任,她人非常好,学生、同事都非常喜欢她,退休这么多年还有很多之前的学生都还惦记着她,我现在也跟她享福。”说起周辉,唐臻泽总是格外骄傲,“在家里,她对父母、孩子也都很好,我在外工作忙,她把家里照顾得非常妥帖,这么多年了,我内心很感谢她!”

结婚多年,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逛街、散步,唐臻泽和周辉始终形影不离,买菜都得一起去。有小区邻居这样说,虽然并不认识他们,但他们携手同行的身影已成了小区里的一道风景,“感情好得让人羡慕!”

温发予、詹萍英:

两人同心同德 让52年的婚姻生活慢慢变甜

1972年,温发予、詹萍英经人介绍而走到了一起,育有三个子女。

温发予曾是一名军人,简单的婚礼后,他就很快奔赴军营驻地,家里和老人就全交给了新婚妻子詹萍英。詹萍英以前是当地的一名人民教师,既要参加教学工作,又要赶回家照顾老人、小孩。

异地,书信成了他们最主要的交流方式,有时一个月来回写了十来封信。信里,有詹萍英对丈夫的思念,有她的善解人意——鼓励、支持丈夫安心在军营保家卫国;也有温发予对妻子的寄望:照顾好老人,把儿女培养成才,作为人民教师,还要在工作上尽心尽力,为国家培育更多的人才。因距离,他们年轻时的爱情有了另外一番模样:志同道合,彼此鼓励!

作为军人,温发予以往一年只能回一趟家,家中所有的重担就落在了詹萍英的身上。虽然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他们曾经也有过小埋怨、小拌嘴,但从来没有真正地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每年的暑假,詹萍英就带着孩子来到温发予的军营驻地,短暂的团聚,让他们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倍加珍惜团聚的甜。这个阶段的他们坚持一个信念:夫妻同心同德,把儿女养育成才。

从青丝盈盈到白发苍苍,温发予、詹萍英深知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是非对错的地方。就这样,他们把聚少离多的苦慢慢变成了一点一点的甜。

退休后,温发予和妻子随子女来到了深圳龙华,定居于此。“以后我们再也没分开了!”温发予拉着妻子的手,望着她的眼睛说笑。在龙华生活的退休时光,他们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又找到新目标:投身社区做志愿服务,为社区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现在,我们三代同堂齐当义工!”说到这,温发予满眼骄傲。

也是在做志愿者期间,温发予曾在社区见过其他老人参与过集体婚礼。那时,他暗暗有了一个念头:也要让我老伴有个仪式感很足的婚礼,给她一个小小的浪漫!这不,今年他就主动报名,参加龙华区2024年金婚集体婚礼。这一份来自丈夫主动的浪漫,也让詹萍英笑得甜甜的。

周艳才、刘琳霞:

互相理解和包容 才能长长久久

“互相理解和包容,才能长长久久。老伴,我感谢你这么多年的陪伴,陪伴也是一种幸福。这一辈子我找到一个好老婆。”周艳才说起自己的爱人刘琳霞,赞不绝口。

周艳才现年76岁,刘琳霞现年71岁,二人老家都在湖北,随儿女定居深圳已经20多年。20世纪70年代初,彼时的知识青年刘琳霞和家里人一起下放农村,来到周艳才所在的村子。“我们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时父母觉得丈夫的家里条件还不错,就由村里人做媒,1971年两人定下婚约,1973年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刘琳霞回忆了结婚时的场景,“当时是正月初三,在村里摆了十桌宴席,左邻右舍一起吃饭,我还穿着喜庆的红棉袄呢!”

当时,国家大搞建设。结婚后,周艳才通过招工到其他城市的矿山上班,刘琳霞留守在家。两人分隔两地,周艳才一年只有一次探亲假,每次回家都要转乘火车、公交等交通工具,历时七八个小时之久。在没有手机电话的年代,写信是当时的联络方式,他们通过一封封书信描绘着家中近况,道出的不仅是柴米油盐,还有其中蕴含的深情。尽管婚后生活充满了异地分离的艰辛,但他们始终相互支持、共同面对。五年后,得益于回城政策,刘琳霞将户口转至矿山,一家人才结束异地生活。在矿山上班的日子里,周艳才当着下井工人,工作努力上进,多次获得劳动模范的荣誉。刘琳霞则是在管理岗位,做财务、搞工会工作等。两人过着平淡而温馨的生活,共同抚育四个孩子长大成人。

2000年后,刘琳霞和周艳才相继下岗,为了子女来到深圳生活。初到深圳时,没有工作的刘琳霞难免有一些心理落差,后来她在布吉做起手工生意,一做就是十几年。周艳才则是全力支持妻子的事业,将家中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料理得井井有条。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如今,周艳才和刘琳霞老两口夫妻恩爱、子孙孝顺、家庭和睦。51年的时光里,他们牵着彼此的手翻越了重重艰辛、收获了满满幸福。

吴永辉、刘久珍:

婚姻就是“就是你让着我,我让着你”

现年79岁的吴永辉和现年72岁的刘久珍都来自江西,两人于1970年相识,1974年结婚,育有一儿一女,已携手走过50个春秋。

吴永辉、刘久珍是对深耕教育战线的夫妻。两人一静一动性格互补:吴永辉性格沉稳,刘久珍热情开朗,是同事眼中“最般配的一对”。后来,在同事牵线搭桥之下,两人喜结连理。“他有知识、肯吃苦,认真钻研教学业务,大学时还入了党,一开始会担心年龄相差7岁之多,但他的品行还是俘获了我的心。”谈论起丈夫,刘久珍满意地说道。

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两人结婚时,也没有办隆重的婚礼仪式。“同事们合伙凑了份子钱,为我们添置了新水壶、脸盆、牙刷等。学校食堂简单加了几个菜,大家伙一起吃了个饭。晚上还搞了茶话会,和大家吃喜糖、玩游戏。”对于没有正式的婚礼,刘久珍虽稍有遗憾,但还是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成为夫妻就得同甘苦共患难”。

在吴永辉看来,妻子对家庭付出更多,不仅兢兢业业操持家务,还用心培养子女成才。尤其是前些年,他因身体不舒服多次住院治疗,一住便是大半个月,而每一次都由妻子陪护。在妻子一次又一次的细心照料下,吴永辉的身体得以快速康复。对于妻子的付出,他看在眼里,更是记在心里,欣慰着身边有爱人的陪伴。

吴永辉和刘久珍的爱情经历了半个世纪,如今依然璀璨如初。对于经营婚姻的秘诀,吴永辉觉得夫妻之间要互相适应、互相关照。刘久珍则觉得婚姻“就是你让着我,我让着你”。

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 金璐 丁小梅/文 陈建华 蔡维泽/图

[编辑:孙梦婷]
闁规鍋傜粩鎾箥椤愩垺韬柟闈涱儐濠р偓闁瑰灚鎸哥槐鎴c亹閹惧啿顤呭銈忔嫹

相关新闻

闁告瑥顑嗛崕蹇涙煣閻愵剙澶�LINKS

濮掝偅鐟ュ畷鏇㈠绩閸喚鐩庨柛锔哄妿閸わ拷|閻熸瑥鍊圭粻褰掑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 |婵ɑ鍨舵稉宥夊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濮掝偅鐟ュ畷鏇㈠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濠㈠爢鍕埍闁衡偓閸喖顫ょ紓鍐挎嫹|缂佸倸绻愰悡鍕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閻熸瑥鍊圭欢鍫曞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

婵烇絽宕﹢鐑藉棘娴煎瓨顦紓鍐挎嫹|婵烇絽宕﹢鐑藉绩閸喚鐩庨柛锔哄妿閸わ拷|缂佸倸绻掗弫顖滅磾閿燂拷|缂傚啯顨嗙粻鍦磾閿燂拷|闁告顨呴崠妤冪磾閿燂拷|闁烩晜鍔楅弫顖滅磾閿燂拷|閻庤绻傞悾銊х磾閿燂拷|濮掝偅鐟ラ惌鏍磾閿燂拷|闁稿繐顦板Σ鎴犵磾閿燂拷|闁秆屼簻閸栨绱旈敓锟�|閻庤绻傞悾銊╁炊娴犲些缂傚喛鎷�

濞存粎鍎ら惃顖滅磾閿燂拷|闁哄倹婢樺畷鏇犵磾閿燂拷|濞戞搩鍘介弻濠勭磾閿燂拷|濞戞搩鍘煎畷鏇犵磾閿燂拷|濞戞挻绮嶉弻鐔虹磾閿燂拷|闁告顨嗛弻鐔虹磾閿燂拷|闁告牗顨嗛弻鐔虹磾閿燂拷|闁哄倻澧楀顔剧磾閿燂拷|闁煎灚宕橀鍡欑磾閿燂拷|闁瑰吋绮庣€氬嫮绱旈敓锟�|缂傚啯鍨跺Σ锟�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6092393闁告瑱鎷�

Copyright   ©by ilonghua.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