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观澜河》首映,讲述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编辑:孙梦婷2023-10-25 08:55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龙华新闻讯(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冯恒 王为)10月24日,系列人文纪录片《观澜河》首映式在观澜古墟举行。纪录片分为《开放之河》《精神之河》《奋进之河》三集,以龙华“母亲河”观澜河两岸的巨大变迁及人文地理风貌为线索,以百姓生活为主题,用讲故事的形式揭秘观澜河畔鲜为人知的故事。

龙华区领导张智,深圳特区报编委、知名文化学者米鹏民,龙华区文化名家申晓力等领导嘉宾出席首映式。张智表示,申晓力工作室推出《观澜河》纪录片这一精品力作,以影视视角为人们生动讲述“观澜河”的前世今生,让这条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城市记忆、演绎着奋斗故事的龙华母亲河在人们视野里再次鲜活起来。期待《观澜河》纪录片能让更多人了解龙华、感受龙华、爱上龙华。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条河流。”申晓力在首映式上表示,抱着“唤醒记忆就是唤醒责任”的心愿,他和团队历时一年打造出纪录片《观澜河》,“这是一条精神的河流,它滋养了我们,也让我们深深陶醉河流里的每朵浪花。”申晓力希望观澜河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龙华人的记忆,继续游走,唱响龙华故事。

现场播放了纪录片《观澜河》的片段,并邀请创作团队分享筹备制作过程中的心得感悟。据悉,该纪录片的拍摄创作历时1年,是申晓力团队继《风帆起珠江》《深圳河》之后,第三部“走读河流”之作。

10月25日起,《观澜河》将在凤凰网、微信公众号“龙华文体云”“观澜古墟”等平台播出,有兴趣了解观澜历史、龙华故事的市民朋友可在线上浏览观看。

■相关新闻

用影像留下难忘的城市记忆

“我用客家话来表达我对观澜河的理解。”土生土长的观澜人陈曼丽用一首自创的客家歌曲唱出了观澜河的乡愁和羁绊。

一条河流承载的城市记忆

在纪录片《观澜河》首映式上,陈曼丽的客家山歌打动了现场的市民。“我就住在观澜河畔,上小学、中学都要经过古墟。家乡对我来说刻骨铭心,乡愁、乡情、乡音时时萦绕在我的心里。”谈起自己的家乡,陈曼丽十分动情。“我们在拍摄前期花了四个多月梳理有关龙华历史文化的史籍,前后采访了五六十人,而纪录片呈现出来的,仅一半受访者。”《观澜河》纪录片的导演王为介绍,自文化名家申晓力工作室落户龙华以来,团队成员一直想把对龙华的感情通过影像形式呈现出来,“我们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和事,希望以一种艺术创作的意向性主题把这些人和事串联起来。”在最初选题立项时,王为称河流是一个城市记忆很好的载体,同时申晓力也有两部“走读河流”作品,所以便把《观澜河》归类到“走读河流”系列中,“我们想通过一条河流和河流两岸居住的人的故事,探寻龙华这个地方的人文基因。”

深耕城市人文历史 用影像解读龙华故事

《观澜河》以《开放之河》《精神之河》《奋进之河》三集共60分钟的篇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对于三集主题的厘定,王为表示,《开放之河》作为开篇,引导大家在探寻历史过程中思考龙华的人文基因是如何形成的,“它的核心关键词是开放、包容、接纳。”第二集《精神之河》,更多是讲述革命时代的故事,“其实也是通过河流来解读抗战时为什么往这里撤退,这里缘何能成为整个华南地区抗日的指挥中枢。其实就是不同的基因在发挥着作用。”王为表示顺着历史发展脉络,第三集以《奋进之河》切入,其时间节点从改革开放延伸到现代。“从敏锐察觉改革开放的发展先机,建菜场到后来引进工业,龙华得以站在时代的风口,勇立潮头,就是创新的基因起了很大的作用。”王为认为,人文基因藏在龙华这座城的骨子里,因此在不同的年代,不一样的发展际遇会发挥出不一样的“基因”作用。

作为申晓力工作室第一部完整、全面梳理龙华人文历史的纪录片,《观澜河》的面世也给予创作团队极大的鼓励。“我们的拍摄创作一直在路上。”王为说,接下来团队计划把《观澜河》拍摄创作中未曾录用的素材进行剪辑,以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同时团队正在拍摄创作《解愠之友》文化访谈栏目,依托解愠书馆的平台载体作用,用三年时间邀请国内外百位嘉宾走进龙华,走进上围艺术村,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扩大龙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王为表示,龙华融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时尚文化、数字文化于一体,它的广度和深度非一部影片能够涵盖。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部纪录片都能在岁月中刻下一道道的痕迹,为龙华留下难忘的城市记忆。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冯恒 王为 (图为纪录片截图)

[编辑:孙梦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