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推动深圳治理体系在深汕延伸 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编辑:林媛媛2023-08-23 13:01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新闻提要

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项目冲刺第三季度投产

深汕小漠国际物流港是深圳港未来“一体三翼”中的“东翼”港区,已开通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外贸航线。

深圳新闻网2023年8月23日讯 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意见发布4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各单位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充分发挥“特别+合作”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田园+都市”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特区+老区”基层治理效能的优势,推进改革、创新和开放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改革创新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对全国、全省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改革成果,以实际行动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改革答卷。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干部群众正以比学赶超、赛龙夺锦的精神状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已投产二期加速建设,东风李尔、京西重工、悠跑科技等一系列头部企业相继落地,一批批新能源汽车从小漠国际物流港滚装出海销往了国际,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农文旅产业亮点纷呈,多所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开工、投用,深汕大道、深汕大桥、广汕高铁、深汕西高速等交通基建喜讯频传……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突飞猛进背后,管理体制机制、营商环境、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农村综合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协同推进、不断深入,高质量改革释放出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被赋予了改革开放示范引领的时代责任。将特区经验和优势向老区推广延伸,实现相对落后区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勇当深圳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破题探路的尖兵。

1

突破传统体制机制壁垒

生产要素充分涌流联动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深圳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进入新发展阶段,深圳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全新的时代课题,如何破解资源要素约束趋紧问题,如何更好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将深圳优势要素向周边辐射——改革创新破壁,区域协调探路,考验改革勇气与能力。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改革实践体现破题区域协调发展深圳智慧。突破传统管理体制机制壁垒,由深圳全面主导深汕特别合作区各项工作,按经济功能区架构推进深汕建设,形成与深圳一体化事权关系,加深与惠州、汕尾、河源等周边城市合作,充分调动粤港澳大湾区与粤东城市群比较优势,生产要素充分涌流联动,改革发展进入快速上升期。

深汕特别合作区依托改革创新管理架构,提高综合效率,与深圳一体的人、财、物、事关系基本打通——

首创“飞地”司法机构配置,以高质量的司法服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圳主导成立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基层公安、检察院和法院,其中法院、检察院都是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法院、检察院,在全国“飞地”中属于独创;首创“飞地”财税机制,确保深汕发展得到强而有力的资金支持,2017年以来,市财政向深汕特别合作区财政转移支付约368亿元,市政府投资深汕项目总投资约1311亿元,市属国企总投资约282亿元,带动有关央企总投资约292亿元,社会资本总投资约446亿元;创新多元干部队伍融合机制,依托深圳干部队伍管理体系、管理机制,实现多元化干事创业队伍的思想融合、工作融合、力量融合,锻炼出一支将深圳选派干部、原汕尾干部、向全国选调招考干部凝在一起、劲往一处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铁军……机制软联通,助力深汕特别合作区充分调动深圳管理、资本、科创等优势要素,快速解决了诸多历史欠账和发展短板。

合作,是贯穿深汕特别合作区改革发展的关键词。深汕特别合作区因合作而生,一路走来不忘感恩回馈,改革创新处处彰显共进合作、共赢美好未来的情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最优配置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特区”“老区”携手,深汕合作再创新篇。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以落实“百千万工程”为牵引,认真落实和不断创新深圳汕尾对口合作机制,以改革用好用足深圳资源优势,实现招商引资、产业建设等整体谋划、一体推进。位于汕尾市海丰县城西北部,距深汕特别合作区中心约30公里车程,深汕合作拓展区同样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发展景象。

共享发展成果,历史难题因改革迎刃而解。近期,深汕特别合作区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发展为突破口,理顺体制机制分享发展成果,推动基础设施提标互联,通过合理补偿和长远发展说服群众,释出1328亩产业发展“净地”,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原汕尾与惠州在鹅埠镇存在争议“插花地”,深汕特别合作区以发展眼光看待遗留问题,积极联络惠州有关部门、县、镇,说服当地群众抓住重大项目开发契机,成功解决分歧。如今,争议区域附近多条道路畅通,当地商业、消费旺盛,包括比亚迪深汕汽车产业园在内多个产业项目陆续落地,群众得到实惠,深汕与周边兄弟区域共同驶上发展快车道。

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解难题,深汕特别合作区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发挥比较优势,放大存量资源,释放沉睡要素,挖掘发展潜力,牢牢把握住发展主动权。

2

治理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

现代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当前,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加快打造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大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孵化器、驱动器,积极构建“一主三辅”(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机器人为辅)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汕已引进各类产业项目106个,其中,涉及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项目有比亚迪及20家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涵盖整车生产、智能座舱、“三电”等领域,深汕智造城、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等先进制造业园区招引持续推进……

重大产业项目驱动下,今年上半年,深汕各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GDP同比增长32.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为广东制造业当家、深圳制造业强市快速增长提供了新增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深圳市区同步。宏观政策稳、产业政策准、微观政策活、改革政策实、社会政策托底,群众来深汕安家立业、办事经商可与市区“无缝连接”,营商环境不断改善,造就现代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稳住制造业基本盘,深圳锚定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因地制宜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擘画出高质量发展的壮阔蓝图。近期,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赋予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域建设为世界级汽车制造城的使命任务,为深汕做强产业链条释放出更多政策利好。

呵护经营主体发展,深汕特别合作区制定了一揽子惠企政策,通过土地空间开发、人才服务等改革,打造深圳标准、深圳质量的政策配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尽锐出战,“战区”作战,深汕创“1+4+N”模式,通过区级土地整备小组、镇级土地整备小组、与土地整备相关的部门高效协同,已累计收储28.84平方公里,完成土地供应10.88平方公里,为全省全市重大制造业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空间保障;发挥国企担当,开展“做地”试点,加快建设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基地、深汕锐博特创新基地等8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平台,可提供成熟产业空间280万平方米,形成了政府投资带动社会资本,国企投资带动民企发展的生动局面。

“深爱人才,汕待您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突出改革共享,导入深圳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资源,让当地群众和五湖四海的才俊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公共服务,总投资97.3亿元建设9所新学校,总投资17亿元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总投资224亿元构建“双六十”住房保障体系,确保保障房建筑面积占居住建筑面积达60%、保障房套数占居住住房套数达60%,筑“巢”引“凤”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实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实际管理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

在深汕,是深圳,成为越来越多群众和企业的共识。从过去制约长远发展因素突出,群众、企业信心不足,到深圳全面主导以来,改革红利不断叠加,群众安居乐业,企业纷至沓来,深汕特别合作区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逐步实现治理与深圳“同城同质同效”,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实现了深汕蝶变。

3

形成城乡融合一体化新格局

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为深圳唯一拥有大片农村的区域,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深圳推进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深入实施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主阵地,承载着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作出示范的使命。突破城乡二元体制和结构,实现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推进提供经验和样板,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改革具有极强独特性、首创性,意义非凡、价值重大。

近年来,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化城乡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着力实现空间重构、乡村重生,田园都市和谐共生,城镇乡村欣欣向荣,山海连城乡愁存续,原有农渔四镇面貌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城乡规划建设一体推进,乡村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深汕特别合作区结合历史、人文、地理、生态、社会环境以及当前发展阶段,尊重城市开发建设规律,按照“大疏大密、疏密有度”的原则做好空间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跨行政区域的“飞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形成“一核、两轴、三带、四组团”规划布局,《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2020—2035年)》荣获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同时,深汕累计投入近25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区自然村道路硬化、村庄直饮水集中供水、镇村污水收集处理、生活垃圾转运处理、农村5G网络及千兆光纤网络等5个100%覆盖。

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稳步推进,累计推动土地流转超8400亩,推进农村集体留用地入市,农综改深入推进切实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加快推动农业现代化,为新型城镇化奠定了稳固基础。

今年夏收,深汕水稻试验示范基地亩产创新高,干谷亩产600公斤,耐盐碱品种水稻亩产652公斤,巨人稻稻株高1.8-2.2米,“禾下乘凉梦”走进现实。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深圳水稻产业研究院落户深汕,乡村产业孵化基地、水美水稻数字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建设,深汕热土正成为种业攻关试验田。

今年3月,深汕特别合作区首个村企合作产业园签约,区属国企与村民小组、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以“政府监管、企业运作、村集体合作”创新模式推进村留用地开发,建设产业园。目前,首宗集体留用地合作开发项目已通过深圳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顺利成交。农村集体留用地入市,为村民增收提供了长久、稳定保障,也腾挪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广阔天地。

8月16日,南海开渔,深汕湾千帆竞发。今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协同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统筹服务金融机构展开调研,搭建金融需求对接平台,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成供应链金融等多项创新应用落地。过去受制于缺乏抵押、生产风险高而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的渔民们,喜获扩大生产的金融支持。

新型城镇化,深汕已经下出先手棋,曾掣肘高质量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正转化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广阔乡土、大美田园,成为深汕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的底蕴所在。


[编辑:林媛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