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孙卓清:一生信守承诺 代战友尽孝30年

编辑:陶倩2021-09-14 09:21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老党员档案孙卓清,1949年1月出生,1967年12月入伍,1968年10月入党。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因率先在部队倡导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并作出显著成绩,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一等奖,还多次被集团军、南京军区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政工干部”。1988年10月从部队转业。2010年6月退休。

家住龙华区民治街道的孙卓清今年72岁,看他站时腰杆笔直,走时健步如飞,精神矍铄的样子,很难想到这是一位七旬老人。而更鲜为人知的是,孙卓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转业干部,在部队期间,曾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

1988年,孙卓清从战场下来后,他的故事仍没有结束。30年来,孙卓清带领烈士安置小组走访了100多户贫困山区的烈士家庭,并主动承担起4位独生子烈士的7位父母的赡养义务,3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直到2016年送走最后一位老人,兑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

铮铮铁骨不负一身戎装

“我不到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一手抚养我长大的。”1967年12月,孙卓清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那一天起,我就发誓,要在部队干出成绩来,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孙卓清践行了誓言,当兵的第二年就入了党,随后很快就被提为干部。因为文笔出众,入伍后的孙卓清,开始从事军队政工工作,这一干就是20年,做出了一系列斐然的成绩。孙卓清向团党委提出狠抓基层连队建设的具体建议,其经验还被介绍到集团军和军区。

虽然是从事政工工作的干部,但孙卓清在战场上冒的险一点也不比普通士兵要少。“每个部队打主攻,我都要跟着到前线,做好干部的模范作用。战场就是试金石,战士看你干部的行动。”孙卓清说。

孙卓清所在部队获得了胜利,他也荣立了战功。从战场下来后,他以英模报告团的身份到全国各地作报告,群众称他为“英雄”。但在孙卓清心里,真正的英雄是牺牲的烈士。

信守诺言不负战友重托

“老科长,如果你有幸活着回去,请一定要到山东莱芜,去看看我的母亲。我如果牺牲了,就剩她一个人,无依无靠。”时间倒回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次边境防御作战,孙卓清与战友们一同冲上了前线,带着录音机在战场上记录下战士们的临终遗言。年仅19岁的战士孙守功,右腿负伤、指头断裂,仍执意不下火线。孙卓清含泪为他录下这段话。目睹了战友的牺牲,他暗自发誓要替战友尽孝,以慰藉烈士的英魂。

从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后,孙卓清接到了原第一集团军安抚农村和边远山区烈士家庭的善后任务。他将70多名烈士的骨灰一一送回他们的家乡安葬,并将临终遗言、生前录音带给他们的父母。来到山东,看到孙母抱着遗像泣不成声,他情不自禁地跪下:“从今往后,我就是您的儿子!”此后,他又将在前线牺牲的战士名单仔细排查,找出了另外3名烈士留下的6名失独父母。

从此,孙卓清每年都要横跨山东、河南、江苏、甘肃四省去看望他的“父母们”,这成了他一生无悔的选择和必修功课。

1988年,孙卓清从部队退役。翌年,他主动选择到改革开放第一线——深圳经济特区工作。尽管薪资不高,但他坚持赡养烈士的父母。即便家庭深受重创,每月固定寄给“父母们”的生活费必不会少。入不敷出的时候,孙卓清甚至卖掉自己的住房,倾其所有接济老人,为此与战友们一起前后花费近两百万元。

发挥余热不负胸前党徽

回忆起参军入党的初心,孙卓清说,“从一开始,我就非常坚定,这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组织,为完成使命,终生奋斗!”这位与新中国同龄的老战士、老党员,在他退休后重走红军长征路线,沿途收集、撰写红色故事,参与抗战时期“雁门关伏击战”烈士遗骸的寻找与安葬。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工干部,孙卓清著有《第一军政工名将传奇》《共和国不能忘怀》等10本传承红色文化的书籍。著书立说,是一名受党和部队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政治工作者,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敬仰,是在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青少年学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年逾古稀的孙卓清,步履不停,不久前他还加入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的“红色讲师团”。

今年4月下旬,一场生动的红色故事会在龙华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举行,讲故事的人就是孙卓清。回忆往昔,孙卓清将那惊心动魄的战争经历娓娓道来,台下学生的心情随着故事起伏,时而表情严肃,时而紧张得握起拳头,没有人走神,也没有人私语,大家都静静地跟着孙卓清,重温那段刻骨铭心而波澜壮阔的岁月。

孙卓清说,一个奋斗者绝不是一个懒人,他应该有能力、有贡献、有持续创新价值,是一个勤奋的人。所以他追随着改革的春风,努力用自己的笔追寻奋斗、创新的真谛。

记者 王雪敏/文 蔡维泽/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