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昔日“小香港”——观澜古墟历史风貌即将重现

编辑:陶倩2021-08-17 09:26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计划今年底完工,是集居住、商业、防御功能为一体的客家文化代表性街区。

修缮中的观澜古墟。

位于观澜街道新澜社区观澜河东岸的观澜古墟,是集居住、商业、防御功能为一体的客家经济社会、传统文化、民间信仰和民俗风情代表性街区。为了向民众展示近代深圳地区金融商贸、客家传统民俗风情及岭南客家老墟市建筑样式,龙华区于2020年5月开始,对观澜古墟进行保护性开发。记者从该项目建设单位区建筑工务署获悉,目前该项目已完成75%的总体形象进度,计划今年底完工。届时,项目使用方将引入运营公司,再次为观澜古墟注入活力,重现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宗教文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重现观澜古历史风貌

观澜古墟,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深圳历史上仅存的“四大名墟”之一,也是“目前深圳地区十余座古代墟市中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墟市街区”,是最能反映深圳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客家民俗风情的实物建筑群,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经过多年发展,观澜古墟现存碉楼15座,商铺100多间,红楼(公益酒家)、客家居民楼和西洋民居楼数百栋,虽已破败,但基本没有遭到破坏,仍保持着繁盛时期的布局和风格。记者从区建筑工务署获悉,观澜古墟的保护性开发工程,主要对观澜古墟片区内的观澜大街片区、新东街片区、立新巷片区、卖布街片区内的古建筑群进行修缮加固,并完善建筑内及周边排水、照明、消防、景观绿化等配套设施。

据悉,该片古建筑群原有142间(栋)、建筑总面积达21073平方米,主要为清朝及民国时期岭南客家风格的一类、二类、三类、四类的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保护为主”的原则进行修缮,对原建于民国时期、已列入区级文物保护范围的7座碉楼、1座红楼、卖布街1间商铺等10栋建筑总面积1687平方米的一类建筑,采用原建筑工艺进行修复;对原建于近现代时期的116间建筑总面积14831平方米商铺的二、三类建筑,采用落架大修方式修复;对于建于近现代时期的16间建筑总面积4555平方米多层民宅的四类建筑,则进行外立面整治。

记者注意到,观澜古墟保护性开发工程目前完成总体形象进度约为75%,目前正在开展卖布街、观澜大街、新东街房屋修墙面修缮及消防水池施工,计划今年底完工。

再现当年“小香港”

根据资料介绍,作为曾经的商业街区,观澜古墟一度繁华似锦,是外国商品进入宝安、惠阳、粤北地区,以及内地商品出口国外的中转地,是宝安、惠阳、粤北地区的商贸集散地,在当时有“小香港”之称。每逢农历的初一、初四、初七都有为期一天的集会。

长85米,宽5.4米的新东街,是当时的日用百货、水果(沙梨、柿子、山竹、菠萝、李子等)、小吃、理发等商业一条街。卖布街,又叫碎布街,长90米,宽3.2米,是当时洋布、省布(本地产布)的主要买卖地。这里商铺集中,货品繁多,可以买到引领时代潮流的最新、最洋气的布,当时宝安、惠阳、粤北一带的人都要到这里来买布。龙岗顶街,这条不算长的街上,有一座外观壮丽豪华,保存较完整的四层洋楼,名为“公益酒家”,即观澜红楼。这座四层楼的建筑,拥有红色的外墙、罗马柱、圆拱顶的阳台,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在青灰色的中式古砖旧瓦中格外显眼。

经过此次保护性开发,观澜古墟将引入运营单位,进行商业运营,展示其蕴含文化,重现往日风貌。红楼、盐楼等采用原建筑工艺修复的建筑,将作为文化展览场所免费向公众放开,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传承深圳历史文化,塑造城市魅力。

记者 金璐 通讯员 熊国胜 张佳如/文 记者 陈建华/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