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扶贫队长王明: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编辑:陶倩2019-10-11 08:32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如今的庙前村有着一排排的小洋楼,远山和房前翻滚着金黄麦浪的田野共同构成了一幅秋日胜景。

今年汛期,王明(左二)到受灾贫困户走访调查。


10月的河源紫金县庙前村乡间,秋日暖阳舒适地撒在苍翠大地。记者驱车沿着省道242行驶,入眼的是一排排小洋楼,陪衬着茂盛的绿树、金黄麦浪的田野,有鸟儿在远处低飞,这秋日胜景就是一幅盛世画卷,格外赏心悦目,温馨而美好。

“你们好,我叫王明,来自龙华区发展和改革局,现在对口扶贫紫金县黄塘镇庙前村。”见到记者到来,王明上前一一与大家打招呼,并做自我介绍。

2017年12月11日,王明作为龙华区增派的18名扶贫干部中的一员,开始担任紫金县黄塘镇庙前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从初来乍到的“新兵蛋子”,经过近两年的“战火洗礼”,如今成长为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战斗尖兵”。

量身制定脱贫计划

因人制宜帮助每一户贫困户

紫金县黄塘镇庙前村地处黄塘镇东部,是省定贫困村,下辖1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为718户,总人口3775人,中共党员56人。截至2019年9月底,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20人。村里大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守的是老人、妇女、儿童和行动不便的村民。

在王明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贫困户钟汉明家里。在王明来到该村之前,60多岁的钟汉明一直未婚,一个人独自生活,家徒四壁,生活艰难。王明来到之后与扶贫工作队商量,根据他的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了脱贫计划。近年来,钟汉明在工作队的帮扶下,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住进了新建的房子。工作队还帮忙添置了家具和家电。为此,钟汉明亲自想了一副对联,“扶贫政策暖人心,助我单身立新居”,并让别人帮忙写上贴在大门。这副对联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钟汉明内心的真挚感激之情。

“去年冬天好冷啊,如果不是他们及时的帮助,真不知道怎么过了。虽然当时天气很冷,但我的心里很暖和!”钟汉明对记者说。

2017年12月11月,王明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他和村镇领导、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一道精心谋划脱贫攻坚务实举措,深入调研和广泛走访贫困户。他深知贫困群众所想、所需、所急、所盼,坚持因人制宜,帮助每一户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计划,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贫困户钟佰财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江西赣州回迁庙前村,一穷二白,“无地无房”,育有三个男孩,自己又身患严重的眼疾。针对他的家庭情况,王明帮他制定了“低保兜底、流转土地、提供居所、治疗眼疾、就近打工、入股分红、社会帮扶、助力建房”的具体措施,并且将三个孩子纳入了龙华区发改局党支部“党建引领对口帮扶”活动教育资助对象,现在一家人的生活安定了下来,没有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王明把7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当亲人,始终同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他从自己的伙食费里节省下来,买一些生活必需品给贫困户,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驻庙前村党建指导员张盏说。日常工作中王明反复对工作队员和身边的同事说,精准扶贫千万不能搞大水漫灌,必须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截至2018年底,全村共脱贫66户190人,目前剩余7户32人尚未脱贫。

制定“四力”发展思路

全面加快脱贫产业建设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王明驻村后,把构建产业脱贫长效机制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向村干部详细了解全村的土地利用情况、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生态林保护情况、村民种养殖情况、外出乡贤创业等情况。在消化吸收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王明提出了“激发内力、用好外力、筑巢引力、示范带力”即“四力”的产业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庙前村脱贫产业建设。

王明和村“两委”干部在研究制定深圳市龙华区政府提供的3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使用方向后,拿出130万元与河源市东源县顺农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共建100亩现代高效三红蜜柚种植示范基地,与此同时,积极引导有种植意愿的贫困户分散种植,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并由合作方顺农公司与贫困户签订保价回收协议,即可以规避市场风险,又可以稳妥增加贫困户收入,看到三红蜜柚苗长势喜人,贫困群众心里甜滋滋的。

龙华区发改局请来了福建平和县的三红蜜柚种植专家,为庙前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民朋友们上了一堂即生动有趣又收获满满的实用技术培训课。

王明将本地和本村的外出乡贤,特别是外出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视作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发挥他们的优势。为此,他与多名外出乡贤主动取得联系,请他们回乡共谋脱贫大计,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东莞市伟航服饰有限公司总裁钟先生和紫金县秋江燃气有限公司的黄总心系家乡贫困群众,主动提出为家乡人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承诺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帮助村集体和贫困户发挥扶贫产业资金的最大效益。经测算,村集体和贫困户每年共可增收30多万元。目前,总投资近120万元的188kW光伏扶贫项目即将进入公开招投标阶段,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并网发电26万余kW·h,预期年收益约15万元。

庙前村拥有丰富的山泉水和林地资源,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闲置浪费。王明到来后,决定发挥本地资源的最大优势,并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手段打造特色休闲采摘园。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实地踏勘了多个拟选址点、征求了当地种养殖大户和专家的意见,最终拟在焦园村民小组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选址建设休闲采摘园。目前一期共50亩采摘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投入资金近百万元,葡萄、百香果、草莓、火龙果、三红蜜柚等优质种苗已经栽种,目前已经结果开园。未来,依托该基地,王明还为庙前村勾画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美好图景。

据统计,庙前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1万元增加至2018年的近35.1万元,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675元提升至2018年的10078元。

三年多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减贫成效十分明显,脱贫质量不断提高。王明表示,接下来,工作队依然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科学制定精准帮扶措施,确保2020年底之前7户32人如期脱贫。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

扶贫攻坚成效落地生根

“有钱有物更要有个好支部”,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越好,扶贫攻坚的成效就越明显,脱贫攻坚的质量就越高。

王明带领的驻庙前村工作队创新方式方法,深化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建立了全县第一个“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传播新时代党的好声音,为支部党员和广大村民讲好振兴乡村的庙前故事。成立了党群志愿者服务队,打造了具有示范作用的党员之家,基本形成了几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促扶贫工作经验。

王明还引导创建了全县第一支环保小卫士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庙前”志愿服务活动,助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他率先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全覆盖的智能广播系统,着力打造智慧乡村,让乡村“活”起来……

王明第一天来到庙前村时,和大家开玩笑说要克服“语言关、饮食关、风俗关”。现如今,他看起来已经像半个客家人了,因为他热爱农村、热爱农民,因为他感恩组织给他这个机会参与脱贫攻坚战,为农村脱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 宋彪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