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19-07-19 09:35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在社区聚善空间,原产地直供的番薯引市民争相购买。
聚善空间成为不少市民购物的好去处。
社区居民在挑选土特产。
自从家门口有了“聚善空间”,市民王小姐便喜欢去那里买煲汤材料,因为“材料原生态,品质好,不但实惠还能支持扶贫工作,很有意义”。在龙华,目前共有三个聚善空间,作为“紫东凤”计划的一部分,聚善空间“输血”与“造血”并举,通过把对口扶贫地区的农产品引入聚善空间,实现“青山绿水”进城销售,在为城区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拉动东兰、凤山等地农业发展,同时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不出社区便能参与公益活动,享受便民服务。
城乡两体让两地居民共享扶贫成果
自2018年开始,龙华区共在港之龙科技园、深圳北站社区和库坑社区开办了三个聚善空间。在此后来自河源紫金县的茶树菇、五指毛桃,素有“寿源之乡”美誉的广西凤山县的百香果,“中国板栗之乡”东兰县的板栗等当地特色农产品源源不绝出现在龙华。产地直销的特色农副产品、绿色鲜果因价廉物美而备受龙华市民青睐。
聚善空间由区民政局牵头,整合公益岗位、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精准扶贫等项目,旨在聚集慈善资源、聚合公益服务、助推生态脱贫、传播公益理念。同时引入社会化服务,为社区公益项目实现“自我造血”良性运营模式,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足不出社区便能参与公益活动、享受便民服务。
而区慈善会利用“慈善+扶贫”模式,实施“城乡两体共建精准扶贫”,坚持落实“生态进城、资源返乡”的有效举措,通过聚善空间平台,将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产品进城销售,把社区流量导入乡土文旅,实现双向互动共融,打破贫困地区地标性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困境,而中间环节的削减也为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实惠的价格,不仅为龙华社区居民提供了绿色生态的果蔬产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还通过慈善力量为助推精准脱贫展开积极探索。
据悉,通过链接两地供需,将“绿水青山”的农产品引入社区,聚善空间不仅为对口扶贫地区农产品外销提供稳定市场,也将优质项目、技术、人才与资金精准输送至对口扶贫地区,与对口扶贫地区携手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资源流通平台和民生服务空间,助力脱贫攻坚。
截至目前,来自对口扶贫地区的扶贫企业及聚善空间入驻合作企业等有10余家,为城区市民带来了涉及山区特色农副产品、绿色鲜果、便民惠卖产品、捐赠物资义卖产品等四大类300余种单品。北站社区聚善空自今年5月底开放以来,销售额达10余万元,其中6月份月销量达10247件,惠卖产品附捐1121元,支持帮助脑瘫患儿的爱心手工艺义卖672元,与深圳市市场监督局合作的“爱心篮”项目义卖833.9元。
聚善空间通过举办公益服务活动、项目成果展示、特色产品推介以及农副产品展销活动,进一步弘扬了消费扶贫的公益慈善理念,深化了城乡两地企业交流合作,与对口扶贫地区携手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资源流通平台和民生服务空间,将产品保质保量地推向市场,通过形成“慈善+消费扶贫”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等方式,共同从消费端助力对口扶贫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全区各街道推动建设聚善空间
记者获悉,聚善空间在从消费端助力对口扶贫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外,还成为项目“人财物”汇聚和输送的枢纽平台。空间整合公益岗位、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精准扶贫等项目,实现了聚集慈善资源、聚合公益服务、助推生态脱贫、传播公益理念四大功能。
未来,区民政局将牵头在各街道办优化社区公共资源配置,调剂出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和信任链接的空间,以标准化设计及运营模式落地社区,以“街道示范点+两社区(园区)点”为基本战略目标在全区推动建设。同时引入社会化服务,为社区公益项目实现“自我造血”良性运营模式,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即能参与公益活动、享受便民服务。
聚善空间采用“公益岗位+志愿者”的模式来管理,各聚善空间提供1-2个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群众就业,同时空间将深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智能收捐发放物资、救助信息共享、义工活动管理等服务功能;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展示及义卖拍卖各类二手物资衍生工艺品、手工艺品等,传达慈善理念,提高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坚持社区服务及公益义卖相结合的原则,孵化便民项目,优化设计公益服务,最大程度提升聚善空间运营管理水平。
聚善空间还将大力倡导“消费即慈善”理念,“捐钱捐物”扶贫转向“消费”扶贫,以消费带动困难群众生产和就业,以自助、互助拉动困难群众自力更生。据悉,聚善空间的运营收入,将以2%的比例进行附捐,用于自助社区公益项目。
此外,记者获悉龙华和凤山还在凤山县打造了“龙凤聚善空间”,使其成为两地携手共建的扶贫协作枢纽平台,通过创新“城乡对口扶贫发展新型服务体系”,对接龙华聚善空间服务网络、链接社会公益资源、整合各方渠道,搭建起农产品销售网络、资源输送平台和民生服务终端,助力农产品销售、公益项目落地和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生态进城、资源返乡”的致富之路。
龙华新闻记者金璐通讯员钟燕楚维文/图
自从家门口有了“聚善空间”,市民王小姐便喜欢去那里买煲汤材料,因为“材料原生态,品质好,不但实惠还能支持扶贫工作,很有意义”。在龙华,目前共有三个聚善空间,作为“紫东凤”计划的一部分,聚善空间“输血”与“造血”并举,通过把对口扶贫地区的农产品引入聚善空间,实现“青山绿水”进城销售,在为城区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拉动东兰、凤山等地农业发展,同时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不出社区便能参与公益活动,享受便民服务。
城乡两体让两地居民共享扶贫成果
自2018年开始,龙华区共在港之龙科技园、深圳北站社区和库坑社区开办了三个聚善空间。在此后来自河源紫金县的茶树菇、五指毛桃,素有“寿源之乡”美誉的广西凤山县的百香果,“中国板栗之乡”东兰县的板栗等当地特色农产品源源不绝出现在龙华。产地直销的特色农副产品、绿色鲜果因价廉物美而备受龙华市民青睐。
聚善空间由区民政局牵头,整合公益岗位、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精准扶贫等项目,旨在聚集慈善资源、聚合公益服务、助推生态脱贫、传播公益理念。同时引入社会化服务,为社区公益项目实现“自我造血”良性运营模式,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足不出社区便能参与公益活动、享受便民服务。
而区慈善会利用“慈善+扶贫”模式,实施“城乡两体共建精准扶贫”,坚持落实“生态进城、资源返乡”的有效举措,通过聚善空间平台,将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产品进城销售,把社区流量导入乡土文旅,实现双向互动共融,打破贫困地区地标性农产品“卖不出去”的困境,而中间环节的削减也为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实惠的价格,不仅为龙华社区居民提供了绿色生态的果蔬产品,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还通过慈善力量为助推精准脱贫展开积极探索。
据悉,通过链接两地供需,将“绿水青山”的农产品引入社区,聚善空间不仅为对口扶贫地区农产品外销提供稳定市场,也将优质项目、技术、人才与资金精准输送至对口扶贫地区,与对口扶贫地区携手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资源流通平台和民生服务空间,助力脱贫攻坚。
截至目前,来自对口扶贫地区的扶贫企业及聚善空间入驻合作企业等有10余家,为城区市民带来了涉及山区特色农副产品、绿色鲜果、便民惠卖产品、捐赠物资义卖产品等四大类300余种单品。北站社区聚善空自今年5月底开放以来,销售额达10余万元,其中6月份月销量达10247件,惠卖产品附捐1121元,支持帮助脑瘫患儿的爱心手工艺义卖672元,与深圳市市场监督局合作的“爱心篮”项目义卖833.9元。
聚善空间通过举办公益服务活动、项目成果展示、特色产品推介以及农副产品展销活动,进一步弘扬了消费扶贫的公益慈善理念,深化了城乡两地企业交流合作,与对口扶贫地区携手搭建农产品销售渠道、资源流通平台和民生服务空间,将产品保质保量地推向市场,通过形成“慈善+消费扶贫”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等方式,共同从消费端助力对口扶贫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全区各街道推动建设聚善空间
记者获悉,聚善空间在从消费端助力对口扶贫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外,还成为项目“人财物”汇聚和输送的枢纽平台。空间整合公益岗位、社会捐助、慈善救助、精准扶贫等项目,实现了聚集慈善资源、聚合公益服务、助推生态脱贫、传播公益理念四大功能。
未来,区民政局将牵头在各街道办优化社区公共资源配置,调剂出为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和信任链接的空间,以标准化设计及运营模式落地社区,以“街道示范点+两社区(园区)点”为基本战略目标在全区推动建设。同时引入社会化服务,为社区公益项目实现“自我造血”良性运营模式,打通慈善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即能参与公益活动、享受便民服务。
聚善空间采用“公益岗位+志愿者”的模式来管理,各聚善空间提供1-2个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群众就业,同时空间将深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智能收捐发放物资、救助信息共享、义工活动管理等服务功能;建立“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展示及义卖拍卖各类二手物资衍生工艺品、手工艺品等,传达慈善理念,提高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坚持社区服务及公益义卖相结合的原则,孵化便民项目,优化设计公益服务,最大程度提升聚善空间运营管理水平。
聚善空间还将大力倡导“消费即慈善”理念,“捐钱捐物”扶贫转向“消费”扶贫,以消费带动困难群众生产和就业,以自助、互助拉动困难群众自力更生。据悉,聚善空间的运营收入,将以2%的比例进行附捐,用于自助社区公益项目。
此外,记者获悉龙华和凤山还在凤山县打造了“龙凤聚善空间”,使其成为两地携手共建的扶贫协作枢纽平台,通过创新“城乡对口扶贫发展新型服务体系”,对接龙华聚善空间服务网络、链接社会公益资源、整合各方渠道,搭建起农产品销售网络、资源输送平台和民生服务终端,助力农产品销售、公益项目落地和农业农村发展,实现“生态进城、资源返乡”的致富之路。
龙华新闻记者 金璐 通讯员 钟燕 楚维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