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6个地名入选市首批地名保护名录

编辑:孙梦婷2023-10-12 08:57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深圳首批地名保护名录公示。

阳台山胜利大营救纪念碑。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大浪虔贞女校。

近日,深圳市第一批112个地名保护名录及地名简介进入为期一个月公示期,其中龙华区共有6个地名上榜。据悉,为保护、传承、弘扬地名文化,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红色革命和改革开放特色的地名进行评定,形成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

连接过去与未来 讲述深圳故事

地名承载了文化与历史记忆,人们生活在一处,总会对一些地名产生联想和好奇。这些铭刻着深圳过去与未来的地名,在时代的洪流中,正反复叙述着属于动人故事。

据悉本次入选的112个地名包括63个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17个红色历史地名、32个改革开放地名。其中,传统文化与历史地名指的是深圳市地域内自有人类居住痕迹至近代,具有优秀历史与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或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较强关联的地名。在此类名录中,龙华区的观澜、牛湖、樟坑径入选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居民点名称序列;虔贞女校入选纪念地旅游景点名称。

沿着地名寻龙华文化历史根脉

观澜,街道名。1866年地图《新安县全图》中记载有“杆栏墟”。对于观澜的地名来源,坊间众说纷纭,地名出现于清乾隆年间,一说得名于风水先生,一说得名于观澜古寺,后周边发展成墟,取名观澜墟。

拥有百年历史的观澜古墟,与深圳墟、清平古墟、沙头角墟被称为深圳四大名墟。其集中保留并展示了深圳历史上客家人独有的社会经济、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等,堪称“深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墟盛景不再,历史建筑也日渐破败。为了恢复观澜古墟曾经的繁荣,龙华区于2019年对其展开保护性开发,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在“修旧如旧,保护为主”的修缮原则下,古碉楼、清末及民国年间的商铺、近现代民宅焕然一新,并重新开放观澜古墟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游玩打卡,续写百年繁华传奇故事。

牛湖,社区名,位于龙华区观澜街道。在清康熙《新安县志》中记载为“牛湖子”,牛湖河从村东面流过,因河得名。牛湖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最初有邓、李、魏姓从广东长乐(今五华)迁来建村,随后有张、罗、巫姓。原来最早形成的村落称为牛湖老村。后来陈姓迁来,因人多迟来,所以在附近建村庄,取名牛湖新村。民国时《东莞县志》将此处记载“鳌湖”。

如今,更多人是从鳌湖艺术村开始了解牛湖的历史。2012年,由龙华本土艺术家邓春儒发起“艺术乡建”活动,带动一群艺术家相继走进鳌湖并自发形成鳌湖艺术村,以独特艺术氛围吸引国内外艺术家来此生活和创作,逐渐变成深圳特色的艺术创作部落。2022年,鳌湖艺术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录。

樟坑径,居民点(村)名,位于龙华区观湖街道。清康熙《新安县志》有古道“樟坑迳”(迳为步道、小路之意)的记载,后有村名。村名的由来,一说因道路沿途有山嶂高岭与山坑,另一说因位于有樟树的山区,故称樟坑。

这里曾走出中国第一位瑞士留学生陈明秀,也曾走出一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飞行员英雄——陈桂林、陈桂民兄弟。抗日战争时期,樟坑径曾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重要交通站。

今日的樟坑径,因其红色革命历史文化以及有着“深圳最像丽江”美誉的上围艺术村而带来了满满的人气和流量。文化传承、艺术古村共融共生,在这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2022年,上围艺术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录。

虔贞女校,纪念地名,位于龙华区大浪街道浪口村。虔贞女校修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深圳地区目前发现创办时间最早的女子学校和目前仅有的女校旧址。

在百年教育路上,虔贞女校桃李遍天下,不少学子的名气远传香港与海外。后抗日战争打响,虔贞女校相继经历两次大火后渐露颓势。1985年,虔贞女校停止办学。

如今虔贞女校旧址经修缮后成为虔贞女校艺展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为龙华儿女留下文化的印记。而在相隔数百米的不远处,一所新校也拔地而起,沿袭“虔贞”之名,继续点亮教育之火,传承着这一份历史根脉。

星星之火燎原 革命记忆永存

我们一路坚定奔向未来,我们也不忘回看来时路。

本次收录的红色历史地名指1921年至1949年,深圳市地域内曾发生过红色革命事件,或与红色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相关联的地名。龙华区民治街道的白石龙入选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居民点名称序列,阳台山入选自然实体名称。

白石龙,居民点(村)名,是红色革命老村,曾为宝安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1942年春,“白石龙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东江军政委员会和组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

曾经的白石龙1号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重要根据点。1941年,香港被日军攻占,大批中国民主人士和文化人士遭到日本侵略军的搜捕,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和龙华人民紧密团结,排除万难,护送茅盾、邹韬奋、戈宝权等在内的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冲破日军封锁线,从香港成功撤离,首站来到白石龙1号。

战争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去,但曾经的历史却不能忘却。如今,在白石龙1号旧址,建起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那段惊心动魄、载入史册的伟大营救,被完整收录在纪念馆中。目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是深圳市内“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文物收集最全的纪念馆,是国内唯一以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性纪念馆,也是岭南地区收藏“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主题性纪念馆。

阳台山,丘陵山地名。见载于明天顺《东莞旧志》,为“县城座山”。因“山巅之南稍平,形若几案”,“山南曰阳”,几案为“台”,故名“阳台”。从1938年到1945年是东江纵队的重要根据地。1940年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创建后,在日军数次“扫荡”中巍然屹立。阳台山有“英雄山”的美誉,为深圳市革命老区。

山上“阳台叠翠”名列深圳八景之一,山下“胜利大营救”雕塑默默讲述着文化名人从白石龙安全转移到阳台山区躲避的历史故事。近年来,秉持着挖掘、开发、保护的原则,龙华区深入探寻阳台山革命遗址,考证了抗日战争时期营救文化名人的深坑遗址、芋荷塘反“围剿”战斗遗址、鸡板坑游击队修械所、陶吓宝四区人民政府旧址等4处革命遗址,进一步增加和丰富了深圳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资源。

此外,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中的改革开放地名,指的是1979年建市至今,深圳市地域内的改革开放地标建筑地名,及与曾发生过改革开放重大历史事件或与改革开放重要人物相关联的地名。大家所熟知的东门、华强北、车公庙、国贸大厦、邓小平铜像、深南大道、深圳大学等地名均入选名录。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 蔡维泽/图


[编辑:孙梦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