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临浦观澜话古今

编辑:梁盈豪2025-03-05 09:30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美轮美奂的观澜古墟灯光秀。

木木

深圳地名,主要分作三类:一是反映地形地貌的,如罗湖、龙岗、蛇口、大鹏等;二是与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相关的,如盐田、莲塘、渔民村等;三是表达美好祝愿的,如宝安、光明、福永、桃源等。这三类地名指向清晰,涵义明白,仿佛随手拈来,人们通常不会在意。除此之外,有些地名却是文人雅士专门命名的,其意含蓄,韵味十足,虽然比较少见,但每当遇到,便记忆深刻,比如观澜。

(一)

传说清乾隆年间,岭南风水名师邓坤云游天下,来到东莞县与新安县交界的龙岗顶上,但见山岭连绵,秀色怡人,一条河流滔滔远去,波涛起伏,碧水回澜,遂将此地命名为“观澜”,河流则相应地被称作“观澜河”。

彼时的观澜是一片很大的区域。观澜河干流发源于深圳中部的大脑壳山,北流88公里,经东莞汇入东江。在此过程中,自西向东汇集了从阳台山、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鸡公山等发源的13条支流。观澜河流域像一片树叶静卧在群峰之间,清代隶属官富司管辖,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均单独设区,1958年成立观澜人民公社。后来,观澜公社划出所属龙华大队另设龙华公社,继而成立观澜镇,并于2004年改为观澜街道。2015年观澜街道被一分为三,设立观澜、观湖、福城三个街道。

所以,观澜有大、中、小三个范围:大观澜即历史上的观澜,泛指观澜河流域,大致相当于今天龙华区全域加龙岗区坂田街道;中观澜即当年的观澜镇,亦是最初没有分拆观湖、福城时的观澜街道,习称“观澜片区”;小观澜特指现在的观澜街道,是2015年才形成的行政区域。人们谈及观澜的历史和文化,通常指的是中观澜范围,即观澜片区。本文在展开有关论述时,会涉及大观澜和中观澜,但基本上还是以小观澜作为地理基础。主要是因为此次行文缘于一场街道走访活动,观澜片区的三个街道虽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各街道还是分述更能体现走访的初衷。

去年6月下旬,深圳经济特区研究会成立专题调研组,开启全市74个街道走访之旅。下沉街道调研,是考虑到深圳经济特区即将迎来45岁生日,此时深入这座奇迹之城的微观肌理,可以更好地感受它的脉搏跳动,思考特区之路从何而来,因何而兴,向何而去。我们第一站就来到观澜街道,有意无意间,便有了“都市观澜”的意思。“观澜”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篇: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寓意尽心知命,追本溯源,了解根本,获知行为方式,从而解决问题,是为“君子志道”之理。把街道视为城市的细胞,于此观澜,可观历史之澜、经济之澜、社会之澜、文化之澜。

(二)

观澜位于深圳城市中轴线的北大门,是深圳通往东莞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开发并不晚,从明朝中叶起,就陆续有客家人举家从江西、福建、粤北、粤东等地迁入观澜河流域,建立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村落,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而在此过程中,数以万计的乡民再启徙程,迁港澳,下南洋,远赴欧美,使观澜成为远近闻名的侨乡。据不完全统计,观澜片区现有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8万多人,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布五大洲。客家文化和华侨文化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并不同程度地融合了异域文化元素,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一人文特质,或许可以从客家宗祠窥一斑而知全豹。在著名的观澜版画村所在地大水田社区,建有两座客家宗祠,一为大树田村凌氏宗祠,一为龙门围陈氏宗祠。祠堂边各耸立着一座雕楼,据说当年曾有铁索连接,守望相助,以防贼寇。静静伫立的碉楼,仿佛在无声地诉说先辈开村立业的艰难环境。

龙门围亦称“龙门世居”,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立村。如今,当年的老围门还在,街巷布局亦能看出最初的走势,但围村里的建筑已多次改建。陈氏宗祠始建于1926年,时值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建筑的安全问题必须优先考虑。旁边的碉楼即为一例,既用于防御,也是围村私塾,为陈氏子孙启蒙所用。据村里老人回忆,陈氏宗祠原本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祠堂内外遍布泥塑壁画,技艺上乘,色彩斑斓,神龛雕工十分精致,古诗名联举目皆是。祠堂里还有厨灶,娶亲的花轿以及锣鼓、台凳、桌椅等整套庆典所用的器具都存放于内。逢年过节,或操办喜事,全村热闹非凡。可惜,这些器具后来都被瓜分或毁弃了,祠堂里的神龛、神主牌等亦遭破坏,诗句和壁画只剩下一些模糊的痕迹,斑驳的墙体尽显岁月的沧桑。

后来深圳打造观澜版画村,对陈氏宗祠主体结构和主要装饰进行修缮复原。目前,这座三开间三进两天井的古建筑,已能大致看出昔日的讲究。屋顶是飞带式垂脊造型,前堂正脊、博古脊头和檐板上有彩绘泥塑壁画,以山水、花鸟、瑞兽、亭台、吉祥器物等为题材,尽管彩漆脱落,残缺不全,其精致细腻仍依稀可见。祠堂内的神龛、牌位也得到恢复,修旧如旧,古朴庄重。从大门开始,三进院落入口处各镌刻着一副对联,仔细品读,陈氏家族史层层递进,仿佛走进历史的隧道。

第一联镌刻在宗祠大门的砖石墙上:先祖千寻抬望眼,后裔万里驾长车,以“陈氏宗祠”为横额,表达了陈氏一脉为了家族繁衍不辞万里奔波的精神。进入大门后便见第二联:世泽绵延宝安地,远宗辉映五华峰,以“世远堂”为横额,讲述了陈氏世远堂始祖从嘉应州五华县迁徙广州府宝安县的故事。

不过,给人留下最深刻记忆的还是第三联:世莫与京派衍颍川绵百代,远无弗届德承妫汭咏千秋,以“祖德留芳”为横额。这副对联镌刻在世远堂陈氏列祖列宗牌位两旁的廊柱上,以宏大的时空感,把岭南陈姓的源头直接追溯到中原。上联“世莫与京”语出《左传》“莫之与京”,意为家族声望之大无与伦比;“派衍颍川”指颍川乃陈氏郡望所在,家族鼎盛,门生故旧遍及天下。下联“远无弗届”化用《尚书》“无远弗届”之语,强调道德影响力跨越时空而传播久远;“德承妫汭”中的妫汭即舜帝故里,也借代舜妃娥皇和女英,指陈氏乃舜帝后裔,百代千秋,赓续不绝。

(三)

从地理上看,观澜处于新安县北部边缘。由于观澜河北流,这片区域历来与东莞的联系更多一些。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南山、福田、罗湖、盐田等南部行政区毗邻香港,经济社会发展受香港辐射比较明显。面对这种情况,观澜为了克服地理局限,用好香港资源特别是赴港乡亲资源,出台了“一线一站一区”发展规划:一线即建设地铁4号线,从福田口岸直通观澜,交由港铁运营;一站即修建深圳北站,广深港高铁与地铁4号线在此交会;一区即打造观澜休闲旅游区,主要面向港人及经由香港来深的外国人。通过这一发展策略,把相对偏远的深圳北部山区同香港连接起来。

因了香港的关系,我早在20年前就对观澜有听耳闻。当时在香港工作,结识了被海外媒体称作“中国高尔夫之父”的朱树豪先生。他因应观澜休闲旅游区建设规划,在深圳与东莞交界的荒山野岭间,开发了一个近20平方公里的高档休闲运动基地——观澜湖高尔夫球会。球会1992年成立,1995年开业,2001年主体设施建设完成。在这片处女地上,朱氏家族先后投资50亿港币,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私人高尔夫度假胜地,被视为高尔夫运动进入中国内地的一块里程碑。自开业以来,观澜湖不断推出各种世界级的高尔夫服务设施,丰富多样的休闲、康乐及养生运动,并提供相应的娱乐、餐饮配套。因此,观澜在我想象中一直是童话世界般的存在:一片湖水之畔,蓝天白云,绿草如茵,鸟语花香。

有意思的是,球会虽以“观澜湖”命名,观澜却只有一些河道水湾,并没有湖。如此命名,不知是否来源于朱先生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山水形胜的想象。曾经读过一篇讲观澜的文章,作者陈世旭,其中写道:“被浓厚的草和树覆盖的重重丘陵,像波涛一样在车窗外起起伏伏,无边的清凉和馥郁气息让你觉得自己是水中的游鱼。天空中飘散着丝丝缕缕柔软的云,远远近近的树林,以一种极大的无言的欢欣,荡漾在静谧中。一阵细雨般的,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车窗前悄悄扬起馥郁而温馨的花粉。凭这股香味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这里是深圳龙华观澜湖。”

可以说,观澜湖是无湖之湖,没有湖的形态,却有湖的神韵。体现这神韵的,不只是观澜湖高尔夫球会,还有观澜山水田园。那是一片占地约26万平方米,以绿色环保为主题,以岭南客家风情为基调,集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以及乡村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世外桃源”。

当然,还有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的舞麒麟和客家山歌。岭南大多数客家村落都有舞麒麟的传统,而观澜尤甚。作为传统的节庆和婚丧祭奠仪式,舞麒麟不但是一种民间音乐舞蹈,还兼具强身健体和护族卫村的武术功能。麒麟用竹片和布匹等扎成,一般长五六米。舞动时需两人配合,一人舞头,一人舞尾,把传说中瑞兽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神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客家山歌用当地客家方言现编现唱,有独唱、对唱、群唱、齐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歌曲题材丰富,大致可分为八大类:情爱类、赞颂类、教益类、嫁丧类、叙事类、欢乐类、悲叹类、谐趣类。此外,还有儿歌、谜歌等也广泛流传。

观澜文旅的业态和产品越来越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而这份魅力,是以客家文化的活化与传承为背景展开的。其中,“一墟三村”是它的主要承载者,也是它的代表作。

(四)

一墟三村中的“一墟”,即观澜古墟。作为当年新安县四大名墟之一,观澜墟始建于清朝早期,兴盛于清末民初。自东而西,新安四大名墟皆依河而建:东和墟在沙头角河畔,深圳墟在布吉河畔,观澜墟在观澜河畔,清平墟在茅洲河畔。便利的水陆交通,周边相对密集的人口,是墟市繁荣的前提和存续的条件。但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总是有意无意地使这些前提和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墟市的命运。四大名墟中,东和墟最早被中英街取代,清平墟后来成为宝安县的粮仓所在地,深圳墟由于特区发展的需要而彻底改建,唯有观澜墟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当初的建筑格局,成为深圳现存最完整的客家风格历史街区。

观澜古墟由观澜大街、卖布街、新东街、西门街、南门街、龙岗顶街、立新巷等十几条街巷组成,自清代中叶至民国时期的精美建筑比比皆是。从总体布局和风格看,这里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加之商品交流十分活跃,故有“小香港”之称。古墟现存碉楼15座,商铺100多间,民居数百栋,俨然一座活的客家历史、经济、文化、民生博物馆。

观澜古墟核心区域约2.6万平方米,除了街道两旁的骑楼民居外,错落其间的碉楼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碉楼均建于民国时期,三合土夯筑墙体,内为木结构楼板楼梯,现大都被辟为艺术家的工作室。另有一栋西式小楼,保存十分完好,也有些鹤立鸡群的感觉。小楼一层门前出廊,立有西洋风格立柱,门额上书“公益酒家”四字。二至四层出阳台,装饰西洋风格立柱、花式栏杆及中式花草彩绘、灰塑等。顶部护墙上书“澜阁”二字,并有“岁次戊寅年建造”字样。这栋建于1938年的特色小楼,现在成了一家影视博物馆。进入小楼,徜徉在电影胶片所呈现的光影世界里,仿佛真切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

目前,观澜古墟经过保护性开发,商业运营已初具规模。通过现实的商业活动,展现昔日的繁华风貌,以传承和发扬岭南墟市文化。同时灵活运用数字技术,以排屋、碉楼为幕墙,以灯光、投影为手段,打造炫彩灯光秀,讲述百年客家墟市的演变。古朴厚重的历史文化地标与现代科技元素完美结合的光影盛宴,生动地展现了观澜古墟的丰富内涵和绝代风华。一批批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打卡,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举家同游,人流如织。

(五)

活化观澜古墟,并不局限于古墟本身,而是考虑到墟市的外溢影响,把周边的民俗文化遗址也纳入进来。邻近古墟有古村落名贵湖塘,一条从贵湖塘到观澜墟的客家民俗文化街正在抓紧打造中。这是一条长约500米的文旅长廊,传统民居、商铺及其他客家建筑坐落其间,起点是贵湖塘老围,终点是观澜古寺。

贵湖塘老围是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客家围屋,作为移民基业的实物例证,展现了客家人团结协作、重视宗族的文化传统。老围建于清代晚期,开基祖为观澜陈氏望族松元厦振能公第四代孙寿华公。老围里除了排列整齐的数十栋民居小楼,还有祠堂、私塾、炮楼等公共设施,围前有风水塘、晒禾坪,总占地面积近两万平方米。我们走访老围时,修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虽然尚未对外开放,大的模样都出来了。可以看出,此次修缮是遵循文物古迹“修旧如旧,重在保护”的原则,对围屋的主体结构做了必要的加固,破损的墙体得以修复,脱落的瓦片重新铺就,每一处细节都力求还原昔日的风貌,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客家建筑风格和生活韵味。漫步其间,触目土墙石垛,青砖黛瓦,香炉烛台,尽显岁月沉淀之美。

老围的入口是一座制式特别的门楼,名“通庆门”。出于风水考虑和防御需要,该门并不建在围屋正中,进门后也不直接进入院子,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斜斜的走廊,故被戏称为“歪门斜道”。与多数客家围屋门楼一样,门洞以青砖砌筑拱券,顶部设有瞭望孔。通庆门牌匾两旁的土墙上,镌刻着一副长联,透出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和家族传承理念:

通长乐源松轩遍九州宗功璀璨

庆兆祥流贵溪四大房事业辉煌

贵湖塘老围周边环境也得到改造,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地成了绿意盎然的庭院,蜿蜒的石板路串联起各个景点。沿途还建了文化长廊,通过展板图文并茂地介绍贵湖塘村的历史沿革及民俗风情。我们边浏览展板内容,边欣赏周遭风物景致,不知不觉便来到了位于观澜古墟南门口的观澜古寺。

观澜古寺西临观澜河,东接观澜墟,传为风水大师邓坤动议修建,乾隆年间始建,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如今的寺庙是打造观澜古墟时在原址新建的,寺内供奉观音菩萨、关公及财神爷等。寺旁有一棵200年树龄的古榕树,枝繁叶茂,苍劲挺拔,高大宽阔的树冠像一只巨手伸向观澜河畔的天空,见证并护荫着观澜古墟的百年变迁。门额是“观澜古寺”石匾,刻有“清光绪十四年”题款。两旁楹联气势磅礴,展现了观澜河流域人杰地灵的非凡意象:

古墟迎紫气纳天地人间三界福

寺庙送清波结东西南北九洲缘

(六)

讲完“一墟”讲“三村”,即位于牛湖社区的鳌湖艺术村,大水田社区的观澜版画村,以及近代版画艺术大师陈烟桥的出生地俄地吓村。三村相距不远,鳌湖老围最早建村。清康熙嘉庆年间,邓、李、魏、曾、张、罗、巫诸姓陆续从江西、河南等地辗转迁移,落业于此,渐成村落。后来,陈姓族人也从嘉应州长乐县迁来,由于人数较多,除了落业鳌湖外,亦在周边重新开村,取名牛湖新村,原有村落遂改名为牛湖老村。牛湖新村是泛指,包括6个陈姓自然村,俄地吓便是其中之一,大水田社区的龙门围陈氏也是从这里迁出去的。

鳌湖艺术村所在的牛湖老村,是一条多姓客家村落,村里建有7座祠堂、6座碉楼、80余间民居。清咸丰年间,村民由于生活所迫并为逃避抽壮丁,纷纷取道香港赴国外谋生,形成持续多年的出国潮,主要是到牙买加、苏里南以及美国、加拿大、西欧等地,牛湖老村因此成为著名侨乡。独特的村落环境和人文传统孕育了适宜艺术生长的土壤,数以百计的海内外艺术家前来生活和创作,逐渐聚集而成深圳最大的艺术创作群落。画廊、艺吧、展览馆、工作室散落在民居中,荷塘、月池、翠竹、农田和树林环绕,雅致而静谧。如今,鳌湖艺术村已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落。

观澜版画村分东、西两区,原为两条客家古村落,分别是陈氏龙门围和凌氏大树田。两村均是风景秀美之地,依山傍水,排屋俨然,标志性建筑如宗祠、碉楼以及水塘、古井等,体现出浓郁的客家风情。自2006年9月起,这里被逐渐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版画基地。大大小小的艺术家工作室、特色民宿、亲子游乐园和版画博物馆,点缀在一排排传统客家民居之间,自然而然,古色古香。经过十多年发展,观澜版画村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和巨大产业实力。

两个普普通通的客家村落,能与版画结下这么深的缘分,得益于附近有一个俄地吓村,村里出了一个陈烟桥。俄地吓也是一座典型的岭南客家村落,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村名来由不详,传说“俄”即“鹅”,指天鹅,“地吓”是客家话,表示“地面”,“俄地吓”意为天鹅歇脚的地方。1928年,17岁的陈烟桥从这里走出,考入广州美术学校西画科。三年后,他听从鲁迅先生“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的教导,转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开始从事木刻创作,终成一代大师。

走近俄地吓村口,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村里的道路并不宽,蜿蜒起伏,如灵蛇游弋于错落有致的民居之间。近年来,俄地吓村吸引了一批文艺工作者和非遗传承人入驻,老旧的民居成了极具个性的工作室。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场接一场高水准文化活动相继举办,不时可以看到“大咖”的身影:作家阿来、刘震云,诗人北岛、谷禾,历史学家赵冬梅、孙家洲,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撒贝宁,还有张抗抗、李银河、余世存、六小龄童、欧阳奋强……近百位国内一线学者、诗人、文化名家,来到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落,打破山乡的沉寂,建造起文化传播的道场。有道是:

临浦观澜话古今 流年往事几纷纷

尔来北国三千里 我下南洋八万寻

水陆旧墟留胜迹 客家老宅著人文

悠悠一缕烟桥梦 云集大咖到小村

图片:龙华新闻记者 陈建华


[编辑:梁盈豪]
闁规鍋傜粩鎾箥椤愩垺韬柟闈涱儐濠р偓闁瑰灚鎸哥槐鎴c亹閹惧啿顤呭銈忔嫹

相关新闻

闁告瑥顑嗛崕蹇涙煣閻愵剙澶�LINKS

濮掝偅鐟ュ畷鏇㈠绩閸喚鐩庨柛锔哄妿閸わ拷|閻熸瑥鍊圭粻褰掑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 |婵ɑ鍨舵稉宥夊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濮掝偅鐟ュ畷鏇㈠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濠㈠爢鍕埍闁衡偓閸喖顫ょ紓鍐挎嫹|缂佸倸绻愰悡鍕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閻熸瑥鍊圭欢鍫曞绩閸喖顫ょ紓鍐挎嫹

婵烇絽宕﹢鐑藉棘娴煎瓨顦紓鍐挎嫹|婵烇絽宕﹢鐑藉绩閸喚鐩庨柛锔哄妿閸わ拷|缂佸倸绻掗弫顖滅磾閿燂拷|缂傚啯顨嗙粻鍦磾閿燂拷|闁告顨呴崠妤冪磾閿燂拷|闁烩晜鍔楅弫顖滅磾閿燂拷|閻庤绻傞悾銊х磾閿燂拷|濮掝偅鐟ラ惌鏍磾閿燂拷|闁稿繐顦板Σ鎴犵磾閿燂拷|闁秆屼簻閸栨绱旈敓锟�|閻庤绻傞悾銊╁炊娴犲些缂傚喛鎷�

濞存粎鍎ら惃顖滅磾閿燂拷|闁哄倹婢樺畷鏇犵磾閿燂拷|濞戞搩鍘介弻濠勭磾閿燂拷|濞戞搩鍘煎畷鏇犵磾閿燂拷|濞戞挻绮嶉弻鐔虹磾閿燂拷|闁告顨嗛弻鐔虹磾閿燂拷|闁告牗顨嗛弻鐔虹磾閿燂拷|闁哄倻澧楀顔剧磾閿燂拷|闁煎灚宕橀鍡欑磾閿燂拷|闁瑰吋绮庣€氬嫮绱旈敓锟�|缂傚啯鍨跺Σ锟�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6092393闁告瑱鎷�

Copyright   ©by ilonghua.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