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凌晨的北站 “红马甲”温暖着寒冬归途

编辑:梁盈豪2025-02-06 09:10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北站志愿者护送行动不便的旅客。

北站志愿者为旅客提供咨询指引服务。

凌晨三点,深圳北站依旧人头攒动。返程的旅客们拖着行李箱,脚步匆匆地穿梭在明亮的站厅之中。在这通明灯火的映照下,一群身着鲜艳红马甲的志愿者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或是微微俯身,专注地为迷失方向的旅客在地图上标注路线;或是说着流利的方言与外语,耐心解答旅客们的各种咨询。这里,便是龙华团区委、区志联携手多部门共同打造的深圳北站“24小时不打烊”春运志愿服务现场,同时,它也是全国首个实现春运全时段志愿保障的交通枢纽。

标准化体系

破解服务难题

面对春运期间不断攀升的服务需求,早在2023年区委组织部联合团区委、民治街道等多个部门,精心组建了深圳北站先锋志愿服务队,并成功构建起“双指引+双保障”的创新服务体系。其中,《深圳北站先锋志愿服务队工作指引》清晰明确了春运期间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而《深圳北站志愿服务指南》更是细致入微,将服务区域划分为5个网格场景,针对30多个服务岗位制定了详尽的服务规范,通过“定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对全站区的精准覆盖。

自1月14日春运大幕拉开以来,团区委、区志联联合民治街道团工委积极行动,通过团体报名与社会报名两种渠道,广泛发动辖区内的学校、社区组织、央企国企、各一级团工委、青年突击队以及社会组织的志愿者踊跃参与到本次春运志愿服务中来。截至2月4日,深圳北站已累计投入志愿者达67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更是突破了2.35万小时。

“返程高峰夜班人员紧缺,请能支援的同志立即接龙!”2月3日16时,一则紧急招募令迅速发出。仅仅1小时后,16名党员志愿者便迅速响应,成功集结,组建起了首支春运“深夜守护队”。吴鹏水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他坚定地表示:“身为一名党员,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贡献力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支“深夜守护队”在2月3日至5日连续三天,全程为夜间抵达深圳的车次保驾护航,用坚守诠释责任与担当。

多语言矩阵

打破沟通壁垒

在候车厅的“多语言服务台”,青年志愿者阿杰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符号:潮州话里的“洗手间”标注为“便所”,客家话的“电梯”则注音为“tian tui”。这位00后的大学生堪称团队中的“方言活地图”,他曾凭借一口流利的闽南话,帮助一位台胞阿婆成功找回丢失的台胞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阿杰满是自豪地说:“阿婆紧紧握着我的手,对我说‘多谢恁’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比我自己考上大学还要强烈。”

从简单的问路指引,到复杂的跨国行李托运,在这些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耐心细致的沟通与比划中,语言障碍悄然消散。像阿杰这样的多语言志愿者,在龙华地区还有近200位,他们熟练掌握英语、日语、法语、粤语、客家话等10多种语言及方言,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旅客提供着便捷、贴心的服务。

多样化服务

温暖寒冬归途

西广场的网约车上客点候车厅内,弥漫着阵阵暖意。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他们精心为深夜仍在候车的旅客们准备了暖身姜茶。一杯杯热气腾腾的姜茶递到旅客手中,温暖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每一位旅客的心灵,疲惫与寒冷瞬间被驱散,整个夜晚都洋溢着温暖与关怀。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龙华团区委、区志联联合团市委、深圳北站对东西广场的“U站”“爱心家园”等服务阵地进行了全面升级。增设了母婴休息区、紧急医疗箱等贴心设施,让志愿者们的服务更加专业、周到。目前,龙华区的12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均已实现全年无休运营,成功构建起了“15分钟志愿服务圈”,让志愿服务触手可及。

“只有让志愿者暖心,旅客才能更安心。”龙华团区委负责人这样说道。除了积极协调爱心企业捐赠物资、为志愿者购买公众责任险外,龙华团区委、区志联还依托区慈善会,正式成立了志愿服务基金,并在募捐平台上线发布了“志愿同心 龙华同行”志愿者关爱行动募捐项目。旨在通过筹集善款,为志愿者们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与支持,用心做好志愿者礼遇服务,让每一颗助人的爱心都能持续闪耀,永不冷却。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伍习湖 黄卓龙 马文婧/文 记者 蔡维泽/图


[编辑:梁盈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