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一把麦秆,在他手中发光

编辑:梁盈豪2025-04-25 10:49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何俊刚进行创作。

何俊刚。

何俊刚的麦金画作品。

何俊刚指导学生制作麦金画。

何俊刚带着外国友人了解麦金画。

在大家的印象里,麦秆总被废弃在田地间,但在何俊刚的手中,却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剪、刨、刮、拉丝、熨……质朴的麦秆在经过十几道繁复的工序后,便能制作成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麦金画。

近日,记者探访了龙华区的市级非遗项目麦金画传承人何俊刚,在他的指引下一览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匠心。

小小麦秆经巧手变身工艺品

走进何俊刚位于龙华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工作室,四周壁柜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办公桌上,一把金黄色的麦秆格外显眼,何俊刚正专心致志地制作麦金画。

“咔嚓”锋利的剪刀从上至下将麦秆剪开。剖开的麦秆还保持原来的筒状,何俊刚便用自制刮刀反复刮,细若发丝的“金线”逐渐成了形。沾胶水、碾平、切断、熨烫……何俊刚全神贯注,手上的动作谨慎又利落。在他的巧手下,一根根普通的麦秆仿佛被赋予生命,逐渐幻化成一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许多人对麦金画的最初印象是精美,但同时也会产生制作起来很难的想法。”何俊刚笑着说,作为一项民间纯手工的技艺,麦金画的制作过程需经过刨、刮、烫、拉丝、剪、刻等加工工艺,再运用盘丝、交叉、聚点、镶嵌等粘贴手法,方能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麦金画工艺品。一年下来,何俊刚制作的麦金画不超过10幅。

麦金画取材于田野间的麦秆,选料非常考究,必须手工收割。何俊刚介绍,自己用的麦秆都是在老家河南洛阳种的,每年麦收时节,何俊刚父母就会去麦地挑选合适的麦秆,收割后再拿到干燥的地方晒干,再邮寄到深圳,每年如此。“我们家种的是大麦,大麦的麦秆比小麦秆光泽度和韧性更好,质软就更容易拉出金丝,更适合制作飘逸灵动的作品,这也是深圳麦金画与麦秆画相区别的地方。”

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勇于创新

何俊刚出生于民间艺术世家,外婆、母亲一直有制作剪纸、纸花、布艺等传统手工,受家里人的影响,他从小就痴迷做手工,上初中开始接触并制作麦秆画。自走上学习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道路后,十多年来,何俊刚踏遍全国各地,寻找民间手工艺者拜师学艺,学成剪纸、布艺、贴画、麦秆画、堆绣等多种民间传统工艺。

2000年,何俊刚开始扎根深圳,练习技艺的同时,在题材中注入深圳特色,制作出反映岭南风格的麦金画《荔枝》《清湖三界庙传说》《龙峰塔》《深圳北站》等作品。2021年4月,麦金画制作技艺入选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俊刚成为深圳乃至整个广东省唯一一位麦金画传承人。

“麦金画是麦秆画技艺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工笔画、剪纸、刺绣等其他工艺门类特点,经过创新和改良,最终有了自己的技法。”学习技艺的同时,何俊刚不断吸收各家所长,结合深圳特色推陈出新,创新了多达十几种技法。在何俊刚看来,传承不只是原汁原味地保留,更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与时俱进。

何俊刚告诉记者,深圳麦金画主要是用大麦秆拉丝后的细丝来进行制作的,在制作中以线条造型、聚点为面为表现方式,辅以少量小块状的拼贴,特别注重作品点、线、面的虚实结合,具有以少胜多、以“形”传“神”的特点。

深圳麦金画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传承,不断融合深圳的风土人情,完善制作技艺,使表现题材更加多样化,其中人物、花鸟鱼虫、风景建筑等均有涉及。成品不仅有北方麦秆画的粗犷、质朴,还融合吸收了南方麦秆画流派的精巧、细腻等特色,具有显著的地域风格。通过参加广东省民间工艺博览会、深圳文博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工艺展等省内大型文化活动,获得了几十项的荣誉。现今,深圳麦金画更是成为深圳一项重要的文化品牌。

传授技艺让麦金画走进千家万户

由于麦金画制作技艺工序复杂,要经过长时间练习才能将薄薄的麦秆皮拉成细丝,故能坚持学习的人不多。放眼全国,目前能熟练掌握麦金画制作的仅六七人,“把深圳麦金画非遗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一直是何俊刚的心愿。

近年来,在龙华区对非遗项目的大力扶持下,何俊刚依托非遗技艺工作室这个平台,在龙华乃至深圳市内大力宣传麦金画非遗技艺,开展麦金画传承课程千余场,服务上万次,培养出二十多名麦金画技能人才,让麦金画走进千家万户。

何俊刚的麦金画制作课程常常出现在社区、学校、企业内,许多人从初识麦金画到制作出一个麦金画工艺品,往往只需一节体验课的时间。“考虑到大众的接受度,我们在设计课程时会选择入门级的麦金画制作工序,力保让每个体验的受众都能从学习制作中获得乐趣,从而加深对麦金画非遗技艺的了解。”在何俊刚看来,麦金画非遗技艺的普及很重要,先得有更多人了解,然后才能谈传承。

何俊刚还是市、区长青老龄大学授课老师,与社区普及类体验课不同的是,老龄大学设置的课程更注重技艺提升。“学习麦金画非遗技艺,需要时间的沉淀,即便是掌握技艺工序达到‘出师’水准,也需要一年的时间磨练。”他不仅向求学者传授制作方法,还鼓励大家多多进行思想上的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不光是老年人,我们还帮助了一批残障人士。”学员学习麦金画非遗技艺,制作出精美的麦金画工艺品愉悦身心,有“出师”的学员还带着弘扬麦金画非遗技艺的重任参与到授课队伍中。

课程多了,对何俊刚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现在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白天辗转于市内各课程班,晚上才有时间创作自己的作品。“我计划是用五年时间,做数十幅能展现深圳特色的地标建筑的作品,每个区8至10个作品。”何俊刚指着工作室展示区的一幅《龙峰塔》介绍,这是刚创作完成的龙华地标性建筑之一。除了《龙峰塔》外,另一幅作品《深圳北站》也已完工,“接下来大浪时尚小镇、观澜版画基地、龙华文体中心等都列入了创作计划中。”

尽管喜欢麦金画工艺品的人逐渐多起来,但对何俊刚而言,麦金画非遗技艺传承仍重担在肩。何俊刚表示,麦金画非遗技艺在深圳从无到有,并发展至今,得到众多市民的喜爱,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如今麦金画发展和传承的“火苗”已逐渐旺盛,亟需更大的发展平台和空间,真正实现让非遗“活”起来的目标。他希望龙华能成立麦金画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馆,将麦金画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文化渊源、作品展示以及制作体验等融合在一起,让市民对麦金画有更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推动麦金画非遗技艺在深圳全面发展和传承。

龙华新闻记者 吴雪平/文 蔡维泽/图


[编辑:梁盈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LINKS

龙华政府在线|观湖政务网 |民治政务网|龙华政务网|大浪政务网|福城政务网|观澜政务网

深圳新闻网|深圳政府在线|福田网|罗湖网|南山网|盐田网|宝安网|龙岗网|光明网|坪山网|宝安国防网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华网|东方网|南方网|北方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网易

粤ICP备16092393号

Copyright   ©by ilonghua.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