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视觉PHOTO

首页>龙华视觉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入选省首批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名单

来源:宝安日报 发布日期:2018-07-10 12:26 龙华网字体:T|T | 有人参与评论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大型现代山歌音乐剧《风雨白石龙》剧照。


闭馆改造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内的《胜利大营救》雕塑。


鳞次栉比的住宅楼,热闹喧哗的街巷,地铁4号线和广深港高铁环绕楼群飞驰而过,这里就是民治白石龙,眼前是一派现代化城市图景。每天,无数年轻人穿梭于街口巷道间,散发朝气蓬勃的气息。而如果放慢脚步,往昔革命风流、沧桑记忆会徐徐铺开,77年前抗战时期,一场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在此上演,邹韬奋、茅盾等80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与文化人士躲避日军搜捕从敌占区香港逃离后,白石龙便是脱险的第一站。


近日,记者走进白石龙社区,走进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再寻访那段激荡的红色历史,东江游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历史奇迹,隐蔽在高山密林间、仅有200户人家的白石龙村,为何会成为文化名人眼中“希望”的代名词?


隐秘村庄曾“卧虎藏龙”全心守护文化界精英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旋即攻占香港,当时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被困“孤岛”,处境十分危险。根据中共中央与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指示,在中共广东地方组织、香港中共地下组织和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周密部署下,邹韬奋、茅盾、张友渔、胡绳、戈宝权、乔冠华等800多名进步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静悄悄地从日军封锁下的香港神秘“失踪”,逐批出现在白石龙村,并住进抗日群众搭建的草寮招待所。


虽然在白石龙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但这些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依然能“苦中作乐”。当时,东江游击队就举行了几次别具一格的联欢晚会,夜幕降临,大家在松林中间的空地围坐成一圈,演出便开始了,部队指战员会唱《八路军进行曲》、粤曲、客家山歌等,邹韬奋等人也曾上场表演。邹韬奋、茅盾等十多位作家、学者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游击队的“山寮报社”,了解创办情况,指导游击队的文化宣传工作。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长朱赤说,历经千辛万苦从虎口脱险,文化名人在此地有了暂时安定下来的喘气时机。所以,当年的白石龙村在这些文化名人眼中,也是“希望”的代名词。几个月间,隐伏于村庄山林中的草寮成了“卧虎藏龙”之地,正是游击队的战士尽心尽力地守护着我国文化界的精英、国之瑰宝,为战后新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保留了圣火。茅盾曾经评价,白石龙大营救是“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张友渔也曾说,“这次抢救工作,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我党我军同革命知识分子患难与共、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向记者介绍道,那时村民会帮游击队队员把枪藏在家中炉灶下,再铺上禾秆,不让日军发现。日军要抓游击队员时,有村民马上站出来,认游击队员是自己的儿子。正是村民齐心抗日的“传统”,在文化名人、爱国人士来到时,村内没有走漏出任何消息。


纪念馆接待四方客升级改造待焕新颜


烈日下,白石龙村口的三棵百年古树泛着细碎的光,古树后方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屹然而立,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激荡的红色历史。馆内一块巨大的黄蜡石上镌刻着由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纪念馆题写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12个大字。


馆内有当年作为营救“中转站”的天主教堂1座(原址)、草寮3座(复制)、“胜利大营救”雕塑1座,以及展览厅、大型浮雕背景墙、办公与接待室等一批建筑。该馆是目前岭南地区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的、深圳市唯一的主题性纪念馆,展出相关照片100余张、文物史料80多件。


自2005年9月开馆以来,纪念馆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展现这段二战历史上尤其是深圳抗战史、革命史、文化史上壮丽的史诗长卷。“大营救”参与者后人也曾多次探访纪念馆,重温父辈舍身忘己、不屈不挠的激情战斗岁月。2016年3月,曾经参加指挥文化名人大营救的曾生司令员的儿子曾凯平、“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要负责人连贯的女儿连子及其爱人便冒着风雨赶来参观。“专题展览能记录下当地村民如何主动参与到行动中,这一部分特别好,我看完后感触很深。”连子说。


记者在白石龙走访时看到,几位亲历这段历史的村民正在回忆往事,因为上了年纪,表达时有些含糊不清了,可言语间仍透着份自豪感。一些本地年轻人也会向记者转述曾经从父辈口中听来的故事。这个红色的革命老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一股热烈的红色血液在涌动。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公布了首批54处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重点建设示范点名单,其中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成功入选。为了打造更好的参观学习环境,今年3月,龙华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对纪念馆启动闭馆升级改造工作,包括提升改造已建纪念馆,新建形象大门,升级景观布置,增加导视系统、灯光设施设备等内容,拟将该纪念馆建设成为展陈内容丰富、技术先进的革命主题性博物馆和廉政教育基地。


打造音乐剧《风雨白石龙》红色精神滋润人心


将红色经典搬上舞台,弘扬红色文化,为“文化名人大营救”辉煌党史事件打造经典艺术品,去年7月17日至7月22日,由龙华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民治街道办事处承办,梅州市梅县区山歌演艺公司与民治文体中心共同演出的红色题材大型现代山歌音乐剧《风雨白石龙》经过全新打磨提升后揭开“面纱”,作为龙华区纪律教育学习月的重头戏在全区巡演,7月26日、27日,该剧还登陆广州友谊剧院进行公演,引起热烈反响。


取材于抗战时期的“胜利大营救事件”,《风雨白石龙》全剧共分九幕,创新运用客家山歌,以独特音乐元素作为情感主线,结合前卫的美声、通俗、流行等多种音乐形式和舞蹈、话剧等舞台表现手法,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编织了以东江纵队战士沈力、白洁、玉莲、曾强等一批抗日战士,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虎穴,不惜代价营救抗日将领赵国浩、文化名人夏风、梦蝶等一批爱国志士的故事,着力描述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和文化名人以及爱国志士在风雨面前同舟共济的感人故事。


激扬血性的呐喊、婉转深情的山歌、惊险起伏的故事,震惊中外的“文化名人大营救”在舞台上燃情“复活”,红色精神继续传承,滋润人的心灵。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文 蔡维泽/图

分享到:
来源:宝安日报 编辑:彭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