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王卫在龙华区二届三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编辑:孙梦婷2024-01-10 09:04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总结2023年工作、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贡献龙华力量。

——党的建设焕发新气象。

我们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自觉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解难题、促发展的强大动力。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我们主动作为、精准施策,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有进,发展韧性显著增强,综合实力稳居中国工业百强区第13位,城区高质量发展位列“赛迪中国百强区”第23位。

——发展环境得到新提升。

我们全面系统优化产业发展条件,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改革开放增添新活力。

我们坚持以深层次改革推动高水平发展,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走向纵深,谋划推出36项重点改革和20项微改革,16项获国家和省级表彰或推广。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型增长的动力更加强劲。

——城区能级实现新跃升。

我们坚持以城区功能品质彰显城区都市魅力,全域蝶变的龙华正向都市核心城区迈进。

——绿美龙华绘就新图景。

我们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城区。

——文化建设展现新作为。

我们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文化强区建设强势推进。

——基层治理开创新局面。

我们坚持数字赋能高密度城区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

我们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群众、用优质的供给服务群众,努力创造品质生活。

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龙华上下迎难而上、挺膺奋进的一年。

回首过去的一年

令人振奋的是

“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创新经验成为全国先进典型,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我区获奖代表,让我们倍感骄傲、倍感自豪;

令人鼓舞的是

在稳增长最关键时刻,市主要领导莅临龙华给我们加油鼓劲,为我们注入了强大动力、坚定了发展信心;

令人激动的是

在极其承压的情况下,我们全力以赴、全员上阵,推动全区GDP突破三千亿大关,迈上新的台阶,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额首次突破千亿,海克斯康、海辰储能等一批重大项目接连落户,龙华发展动能不断蓄积,投资竞争力百强区排名飙升10位、升幅居全国第一;

令人欣喜的是

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美术馆(新馆)全面建成开放,地铁五期如期开工,龙华向现代都市城区加速迈进;

令人欣慰的是

面对多起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发事件,我们有力有效、妥善处理,既保障了平安稳定,又赢得了社会信任。

一些不足

产业转型的进程仍需加快

经济发展还需提速、韧性有待增强

创新生态还不够完善

全要素生产率还需提高

一些前期积累的发展优势亟需变现

城区功能品质和民生服务质量与群众需求仍有差距

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还需进一步增强

抓落实的机制有待完善、效率有待提升

个别干部作风还不够扎实

抢抓科技创新新机遇,拓展数字化发展新境界,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塑造新的更大优势

龙华作为深圳发展版图的重要一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着眼全局、胸怀大局,从实际出发、从当下出发,高举创新大旗,以创新谋发展,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道路。我们要紧扣市委“五个中心”的发展定位,立足建设先进制造业主力承担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引领区、时尚消费活力区、低空经济先导区、产融结合示范区“五个区”的具体实践,以创新驱动、实干担当,塑造数字化发展新优势。

(一)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拥抱创新浪潮。

向科技创新要答案,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二)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准确把握创新关键。

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数字化,许多科技创新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或者说都是数字化应用的概念。

(三)形成磁场、吸聚资源,加快打造创新生态。

我们要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发挥好已有企业、平台、资本和人才的作用,以更大力度吸引、激活和整合优质创新要素,形成创新资源的强磁场、集聚地、优生态。

(四)培育主体、搭建平台,着力做优创新载体。

我们要聚焦企业这一最活跃的创新力量,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鼓励、支持、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形成更多创新成果。主动对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周边重大创新载体,积极承接各类外溢科技成果。要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完善成果转移机制,努力使龙华成为创新成果最佳转化地。

(五)带动牵引、提质增效,持续拓展创新内涵。

我们要在社会治理、城区建设、民生发展等各个领域都追求创新、开展创新、实现创新,以创新带动龙华发展的全域变革、系统提升。

(六)优化服务、守牢底线,不断强化创新保障。

紧盯产业所需、市场所需、企业所需,努力将公共资源向科技创新倾斜,形成与企业同向发力的新局面。

2024年重点工作

主要目标

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5%以上,其他主要指标做好匹配。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七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创新驱动、实干担当,树立项目化清单化工作机制,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地落实,自觉做到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不断塑造数字化发展新优势,努力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贡献龙华力量。

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1

坚持把厚植产业优势作为创新发展之基,奋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新突破

创新是产业的动力,产业是创新的载体。必须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符合“三化三性一力”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当前发展见成效、长远发展后劲足。

一是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

以构建“1+2+3”现代制造业战略体系为牵引,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发展更聚焦、更精准。

以数字经济核心区为支撑,以“两硬两软”四大产业集群为方向,全面加速数字经济发展。

二是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做大总量、做优结构、做强主体,促进“人城产”深度融合发展,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

三是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

坚持提质升级和创新发展更好结合,拓展消费新空间,打造消费新场景,丰富消费体验,着力营造推动消费升级的良好生态。

四是积极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提振社会投资信心,以投资的稳定较快增长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强内生动力。

五是坚定不移招大商招优商招好商。

坚持“心诚+行程”,瞄准世界500强、全国500强、新锐企业、总部企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招大引强、招新引优。

六是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加力、加劲厚植最好最优的发展土壤,努力为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打好挡雨的伞、点亮前行的灯。

2

坚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创新发展之核,奋力在形成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

科技是引领创新的第一要素。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把科技创新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同企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四链”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优化科研资源结构,构建以市场应用为牵引、全社会研发创新资源与企业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

二是做优做强创新平台载体。

坚持应用导向、平台支撑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不断提升平台载体的源头创新能力。

三是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畅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持续完善区域创新生态。

四是强化人才引育体系。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着力构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链。

3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创新发展之钥,奋力在优化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改革是深深根植于龙华血脉的精神力量,是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必须沿着改革之路开拓进取,继续“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为创新发展添动力、增活力。

一是紧扣上级改革部署,谋划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改革。

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相结合,主动对接第二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清单,同时结合龙华实际,吸纳市场主体意见、倾听企业家心声、吸收专家智慧,推出一批含金量更高的自主改革项目,着力推动龙华改革提能级、上层级,争取把龙华做法纳入全市改革战略,推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在龙华落地见效。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和区“十五五”发展规划思路,从大处着眼,更高起点、更高标准谋划一批关乎机制创新、流程再造的重磅改革,积极争取国家级改革试点落在龙华,力争把试点变成亮点、把先行变成先成、把试验变成示范。

二是聚焦重点改革领域,坚持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

不断深化数字经济核心区建设、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要素市场化、民营经济等领域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努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股份合作公司换届为契机支持集体经济提档升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推行市场化选聘高层管理人员,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教育学位、医疗卫生、劳资纠纷、住房保障、交通安全等民生领域改革,把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小堵点”疏通,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改好,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化其他领域协同改革,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三是营造浓厚改革氛围,提升改革的影响力和辨识度。

坚持以改革的办法抓改革,创新改革谋划、改革调研、改革评价、改革咨询、改革督查等工作机制,推动各单位各部门切实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在实处,形成以改革破难题、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惠民生的良好局面。建立常态化改革宣传推广工作机制,探索运用更多平台、更多渠道宣传推广,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建立改革激励机制和改革容错机制,鼓励包容改革向深层次挺进,保护改革热情、宽容改革失误、浓厚改革氛围。

4

坚持把开放融合作为创新发展之翼,奋力在协同联动上取得新突破

破解当下的发展难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必须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资源要素有序“大进大出”“优进优出”,在区域合作和国际交流中实现创新发展协同增效。

一是以“四大联通”为着力点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坚持依托港澳、面向世界,在高铁15分钟直达香港“硬连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软、智、企、心”互联互通,深度融入和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二是“进出结合”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

坚持外贸与外资发展并重,推进经济持续稳中向好。

三是全面优化国际交流服务环境。

深化全景式国际化服务,着力打造国际交往新高地。

5

坚持把提升城区功能品质作为创新发展之要,奋力在推动区域均衡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创新发展之路是均衡协调之路,更均衡的区域发展为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包容的内生环境。必须着眼“百千万工程”要求,从增强龙华自身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融合性着手,通过更高水平的城区建设,全面提升龙华城区功能品质,加快形成片区间更加均衡互补、区内外更为协同联动的发展局面。

一是以高水平规划牵引空间布局协调发展。

“一盘棋”统筹谋划全区国土空间,处理好南与北、产与城、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提升规划的全局性、系统性、协调性。

二是以“三大工程”牵引城区功能协调发展。

加快布局和推进“三大工程”,带动城区功能更健全、更优质,夯实民生之基、提高城市品质、强化城市韧性。

三是以重点片区开发建设牵引南北协调发展。

坚持整体谋划、协同推进、错位布局,以点带面引领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加速构建南城北产互动共生整体发展格局。

四是以高效交通体系建设牵引内外协调发展。

以轨道五期建设为契机,全面梳理现有路网体系,构建多层级、广覆盖、全连接的通道网络,将空间距离优势转化为时间效率优势,让一路畅通的交通愿景越来越近。

五是以服务构建深圳都市圈牵引跨域协调发展。

抢占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契机,密切与周边区域、重大载体平台、临深片区联动对接。

6

坚持把实现绿色低碳作为创新发展之向,奋力在绿美龙华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动力,绿色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主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两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擦亮创新发展的绿色底色,推动龙华由“多处美、多时美”向“全域美、全时美”转变。

一是深入打好“降碳”持久战。

强化低碳、零碳、脱碳发展理念,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二是坚决打好“减污”巩固战。

深化科技赋能,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全链条深化“无废城区”建设,坚定不移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三是持续打好“扩绿”主动战。

深入实施绿美龙华生态建设六大行动,全力争创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7

坚持把维护安全稳定作为创新发展之柱,奋力在探索超大型城区治理龙华路径上取得新突破

安全稳定是创新发展的前提和支柱,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深化“1256”精智治理体系建设,持续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营造和谐安宁的发展环境,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一是全面塑造大安全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安全体制机制,全力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

二是构建全域智治新格局。

从“条抓块统”向“整体智治”突破,以智慧治理赋能创新发展。

三是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

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广泛激发群众主动性、积极性,营造矛盾纠纷能化解、公共事务好商量、基层自治有活力的社会治理多元协同氛围。

四是提升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

法律是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构建社会良序的制高点。

8

坚持把厚植文化底蕴作为创新发展之根,奋力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软实力”上取得新突破

文化是创新的“根”,深圳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创新文化,“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就是最真实的写照。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龙华创新发展厚植文化沃土。

一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舆论、党管媒体,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二是积极弘扬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三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文商旅融合,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展现文化建设新气象。

9

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创新发展之本,奋力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上取得新突破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推动“民生七有”向“民生七优”转变,让创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推进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着力打造“大思政”新格局,以发展规划优先、财政投入优先、资源配置优先的力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新改扩建幼儿园10所、义务教育学校11所,确保全年新增各类学位超2万座。

新增10个中小幼教育集团,深入推进学前教育“臻质”行动,推动基础教育学位和师资配置更均衡。

推动技术赋能教育,探索以AI技术全周期、全链条赋能减负提质、个性教学、质量评价等教学管理环节,提高教育精准性、现代性、前瞻性,打造龙华智慧教育全景图。

二是稳步推进健康龙华建设。

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打造健康中国龙华样板。

打造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市第二儿童医院等4个市级在建医院建成运营、区中医院等5个区级医院项目规划建设,强化与上海六院、北京天坛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等机构医研协同,引育一批名医名科名院。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心理健康和慢性病健康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端专科医疗机构。

完善智慧化数字健康服务体系,应用医疗领域大模型,提升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应用水平,为群众提供更高水平健康服务。

持续推进专科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继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三是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持续织密社会保障网,让民生保障的底线兜得更牢。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市场主体纾困扩岗力度,充分发挥龙华人才园和“龙华就业第一站”作用,强化供需对接,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

建立健全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综合保障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聚焦“一老一小”,统筹发展老龄事业和“银发产业”,加快区颐养院等项目建设,全面提速居家适老化改造,持续探索“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落实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完善“1+6+N”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化托育服务管理基地,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积极创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困难群众主动发现、动态监测、帮扶救助机制。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为龙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组织力量、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优势,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

三是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四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

五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

全区主题教育已接近尾声,但“收尾”不是“收场”,更不是“收工”,全区各级党组织要围绕圆满收官攻坚发力,继续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确保主题教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要慎终如始、久久为功,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广运用“四下基层”等成功经验,一以贯之深化理论学习,一以贯之大兴调查研究,一以贯之推动问题整改,做到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措施不松软,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对党忠诚、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主题教育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上。

继续坚持“十个坚决反对、十个必须做到”作风要求,用实绩实效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龙华作为

要少谈做官,多谈做事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打官腔、不耍官威、不搞特殊,真正放下架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当好人民的公仆。

要少谈小我,多谈大我

坚决摒弃先入为主、颐指气使的干事态度,坚决抵制有令不行、我行我素的散漫作风,强化沟通协同,警惕合成谬误,在团结协作中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要少谈困难,多谈办法

力戒一遇困难满腹牢骚、颓废懈怠的消极情绪,坚决避免未战先怯、畏葸不前,强化百折不挠的韧劲、闯劲,带头冲、带头干。

要少谈条件,多谈担当

不挑肥拣瘦、不拈轻怕重,敢于涉险滩、敢于啃硬骨头,以硬作风硬举措把各项任务全面执行到位、落实到位。


[编辑:孙梦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