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曾真华:始终对党忠诚 全心全意工作

编辑:陶倩2021-06-04 09:24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老党员档案曾真华,1944年12月出生于福城街道大水坑老围(现大水坑社区大一村)。1969年7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1983年4月入党。1981年7月-1987年12月在深圳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工作;1987年底-2005年,历任深圳市进出口集团总经理办公室秘书科长、办公室副主任,深圳市外贸集团总经理办公室副主任、集团信华公司副总经理,深圳市航运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2005年1月退休。

曾真华经历了新中国发展的多个时期,看到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他说,作为当年大水坑村第一名大学生,自己的经历充分验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率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之路。在党的政策关怀下,他才有机会通过高考改写自己的命运,跳出当年的小山村看到另一番天地,有一番作为。

“穷小子”成了村里首个大学生

1944年12月,曾真华出生于大水坑老围的一个穷困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他获得了学习的机会,但曾两度面临辍学。

第一次是在小学毕业时,家中劳动力少,母亲提出让曾真华退学回家劳动,“当时我父亲坚决不同意,就继续读下去了”;第二次是在高二秋季开学时,觉得父母太辛苦,曾真华自己萌生辍学回家劳动的念头。“当时,亲朋好友听说我要退学,都觉得惋惜,跑来劝我回学校念书,还帮我解决了学杂费”。

带着大家的期望和嘱托,曾真华回到了学校,发奋读书。1965年,他考取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是大水坑村第一名大学生,成了全村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踏入大学,曾真华看到了更大的天地,也有了闯一番事业的底气,他的命运从此改写。对此,曾真华满怀感恩,感恩帮助他的亲朋好友,也感恩党。他深情说道:“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政策,当年我上师范大学的学杂费、伙食费全免,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

奋斗不息练就扎实“笔头功夫”

大学毕业后,曾真华被分配至高要县工作。1981年,他调回深圳市,先后在多个单位任职。数十年中,曾真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接续奋斗,他写得一手好字,练就了一手“笔头功夫”,“好文笔”成了大家对他的普遍印象。

在高要县工作时,曾真华经常深入公社、大队调查研究,总结撰写农村的工作经验材料,在县委简报上刊登,供县领导决策参考;调回深圳工作时期,他也经常深入观澜、龙华、石岩、布吉各公社调查研究,总结基层经验。

在深圳市党史研究室办公室工作时期,曾真华曾到全国许多地方走访革命老干部,撰写深圳市党史资料,参与编写了《深圳市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至第六辑、《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等书籍,其中《深圳市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获广东省党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他参与撰写的《在斗争中建立和发展的坪山地区党组织》,还曾获广东省党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作为出色的“笔杆子”,曾真华曾在不少报刊发表过文章。1983年,他以笔名“齐思源”撰写的文章《令人难忘的往事——怀念陈郁同志关心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发表在当年3月23日的《南方日报》二版头条。至今,那份已泛黄的报纸,他还保存在家。

能写、会写的他,后来被聘为《每日快报》信息员、《深圳商报》特约通讯员。

“学习不停步,奋斗不止息!”在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驱使下,曾真华时刻带着对党的深情厚意全心全意去工作,不辜负每一个工作岗位。

始终对党忠诚乐于奉献

曾真华清楚记得自己加入共青团的日子。从那以后,他一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因种种原因,曾真华直到1983年才正式入党。“成为一名党员,情感上跟党更近了!我始终向党、信党、对党忠诚,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全心全意工作,这是我对党的承诺。”

2005年,曾真华退休回到家乡,继续发挥党员余热和个人特长,为家乡做贡献。回到家乡后,他积极参加《观澜文学》《观澜族姓》《福城人文》《大水坑·客家红乡》等书籍的创作,撰写了不少反映改革开放后家乡巨大变化的散文和诗歌,参加社区组织的人文历史资料调查工作,帮助家乡“溯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年逾七旬的曾真华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在卡点值守。“关键时刻,党员就是要冲在一线。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我很乐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此,社区党委、工作站还向他颁发了荣誉证书,致敬这位特殊的“抗疫战士”。

记者 黄晓华/文 陈建华/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