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我与共和国同龄征文:四套房子 见证国家发展壮大

编辑:陶倩2019-09-12 08:02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开栏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深圳市龙华区融媒体中心与本报(《龙华新闻》)日前联合开展了“我与共和国同龄”征文活动,通过共和国同龄人的亲历亲闻,以小见大呈现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中的龙华故事,用图片和文字展现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为龙华、为个人带来的巨大变化,再次感受、再次凝聚不断前行、接续奋斗的深厚力量。

征文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市民广泛关注,共收到征文稿件129篇。这些作品紧紧围绕主题,用生动的言语和饱满的热情,回忆亲身经历的故事,反映了发展变化,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新中国伟大的70年、奋进的70年、辉煌的70年,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对深圳、对龙华的热爱。

今起,本报将开辟“我与共和国同龄”征文选登专栏,选登部分优秀作品。通过一段段饱含真情实感的文字,让我们一起礼赞伟大祖国。

口述人:汪业成(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人)

来深:6年

出生年月:1949年2月

舒心的日子好像总是过得快,我在龙华区已生活6年了。但我的故事要从老家说起。我所在的安徽歙县,是1949年4月份解放的,我以前常说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

我的家庭是工农结合的,父亲跟着亲戚去了上海打工,母亲在农村务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父亲也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了一名工会主席。从那时候开始,家里的境遇慢慢有了好转。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却写过一本自传,我隐约记得自传里他写过一句话,大意是旧社会的工人随时都会面临失业的危险、死亡的威胁。新中国成立后,东方红,太阳升,人民群众翻了身。可惜这本自传父亲并没有给我,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作为老三届高中毕业生,19岁高中毕业后,我便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回到了农村。那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岁月,却也是最能接触社会底层人民的时候,这段宝贵的人生阅历让我一辈子受益。经历过苦日子,才让我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会珍惜所得到的一切。

结束了5年的务农生活,25岁的我被推荐到师范学校去读书。虽说是推荐,但程序也比较严苛,首先得自己报名,经过群众推荐后,进入领导审核阶段,最后学校还要复审,不合格一样打回来。

我上的是中教班,专门培养初中的老师。不过由于学习拔尖,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学做了一名高中化学老师,一个月工资40块钱,从那时起,我便拉开了我几十年的教师生涯的幕布。

这几十年,我一直在家乡任教,亲眼看着国家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从农村再到县城,人们生活条件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和父母最初是住在农村,房子比较破旧。父亲从上海回来后不久,把房子翻新了,全家人的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在那所房子里,我们全家住了10年;1993年,我工作多年后攒了点钱,在黄山市区买了一套71.2平方米的小三房,把父母从农村接到了城市里居住。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一平方米的房价是561.1元。在这套房子里,我们也居住了10年,不过大部分时候是父母在住,我和爱人住在学校的宿舍里,周末才有空回家一趟。

2003年,爱人所在的高校有住房指标,我们分到了一套,那一年,全家从小三房搬到了三层高的独栋别墅里,一住又是10年。三个10年,三套房子,三个阶段的居住水平,可以看得出国家在日益强大和发展,也可以看得出我个人的生活变化。

2013年,我母亲逝世,我与爱人料理好母亲后事,来到了深圳龙华,与儿子媳妇一起居住。

这几年,龙华发展很快,儿子刚买房子那会儿,配套设施还不算太完善。仅仅几年,龙华就有这么大的变化,居住环境越变越好。一晃眼,我和爱人已在龙华度过了6个春节。

120平方米的居住环境,儿子、媳妇工作顺利,孙子、孙女承欢膝下,我们现在一家六口在深圳生活得幸福、美满,生活无忧,我很满足。深圳,已经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

记者 袁春燕 整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