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产业帮扶结硕果 扶贫大车间让易地搬迁群众享福祉

编辑:陶倩2019-06-17 08:42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广西河池东兰县贫困发生率由23.43%下降至9.27%。

扶贫车间内女工安心工作。

开栏语

在东兰,易地搬迁户们洗脚上田,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了“新产业工人”;在凤山,银星集团结合当地旅游资源而打造了鸳鸯谷健康小镇项目;紫金的茶叶,已经在龙华设有营销中心,并计划以紫金茶叶为核心打造重点文旅项目……龙华区承担河源市紫金县结对帮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广西河池市东兰、凤山县扶贫协作任务。几年来,龙华充分发挥产业大区优势,创新产业、民生帮扶新模式,根据各地实际靶向施策,想方设法打赢扶贫攻坚战。即日起,本报将聚焦区内精准扶贫案例,展示扶贫工作纷呈的亮点、累累的硕果。

据统计,广西河池东兰县的贫困人口已经由2015年的66441人下降至2018年底的26278人,贫困发生率由23.43%下降至9.27%。能让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的国家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在于龙华区精准定位,创新扶贫模式,这其中“扶贫大车间”更是发挥了强大的引擎作用。

易地搬迁户

转型“新产业工人”

“扶贫大车间”经过逐步摸索完善,已经形成“1+13N+2”模式:“1”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和时尚创意产业,负责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加工等工序的“扶贫大车间”——东兰龙华高科技产业园;“13N”为在13个乡镇建设的149个村(社区)的“扶贫子车间”,负责半成品的手工部分工序;“2”为建设1个职业技术学院促进“工学”有机结合,建设1个东兰龙华技能培训中心,推动农民转型“新产业工人”。

“扶贫大车间”好在哪儿,当地百姓最有发言权。进入扶贫车间工作的,大多是当地易地搬迁户。为了让大山深处的百姓摆脱贫困,易地搬迁势在必行。然而,搬出去之后怎么生活,让当地百姓心里没有底,搬还是不搬成了一道异常艰难的选择题。为了让百姓“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可致富”,龙华和东兰提前布局,结合当地劳动力较为富裕的实际,在推进易地搬迁工程的同时进行产业扶贫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精神,县城和乡镇的“扶贫车间”分批次拔地而起,再加上职业技术学院和技能培训中心,真正实现了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让贫困户就近工作。

在三石镇东兰汉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忙着加工电子产品的流水线工人们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工资虽然比在外打工少点儿,但是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庭,让车间内300多名工人非常满意。不算太复杂的电器零部件,对员工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就算是刚从深山搬出的农夫、农妇经过培训也能快速上手,顺利完成从庄稼人到“新产业工人”的转型。

子母扶贫车间模式

成全国典型扶贫案例

车间有了,产业也要跟上。龙华因地制宜强化招商引资,积极搭建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接入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推介引进产业帮扶项目,让“扶贫车间”承接更多电子产品、农业深加工等项目,变“输血”为“造血”。据悉,龙华已先后组织区内100余家企业赴东兰、凤山两县进行实地调研,邀请电子信息、商贸、物流、农业等领域企业和相关部门参加投资合作洽谈会、慈展会、农产品推介会等,推进产业协作向全方位、多领域迈进;对接东兰县招商团队赴大浪时尚创意城、华润三九集团、泰衡诺公司、俊宏公司、东莞怡科公司、东部华侨城、联建集团总部及其港口等地进行考察,推介引进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加工项目,目前已成功促成2家大型工业企业东兰俊宏精密电子有限公司和东兰汉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入驻东兰,预计总投资3亿元,有效带动东兰县“四业”发展。

“留守儿童有陪伴、空巢老人有依靠、留守妇女有工作”,在东兰大大小小的“扶贫车间”如星火燎原,让更多东兰人实现了家门口打工的梦想,点燃了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希望。据核算,整个产业园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可安排东兰全县14个乡镇1万人以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约3300人脱贫,每年实现产值约10亿元,实现劳务收入约3.6亿元,为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全面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难题。

子母扶贫车间新模式,不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还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今年3月,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联合组成摄制组到东兰拍摄《中国向贫困宣战》大型扶贫纪录片,龙华区帮扶东兰县的子母扶贫车间模式成为广西唯一入选拍摄的扶贫典型案例,这也是全国入选拍摄的8个扶贫典型案例之一。

龙华新闻记者 金璐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