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视觉PHOTO

首页>龙华视觉

探寻版画艺术更多可能性

来源:宝安日报 发布日期:2019-03-20 09:45 龙华网字体:T|T | 有人参与评论

《鸟与巢》


毕业至今,石刚的版画创作岁月是在观澜版画基地度过的。从技师到如今的管理层,岗位不同,心境也不同。虽然事务繁多,但对石刚来说,这未必是坏事,“生活的沉淀是创作的源泉,我始终认为,接触不同的事物多了,会加深对创作的理解。”

上大学前,石刚对版画一无所知。懵懂的他来到了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系统地学习版画技艺。“真正了解版画、喜欢版画,是我就读大三、大四的时候。之所以没有选择其他的艺术门类,主要还是因为版画的变动性和体现的可能性大。”石刚说,最初他研究的是石版技艺,后来转而探究铜版,“我的作品,多以铜版或者铜版与丝网的结合为主。”石刚认为,铜版技艺对他更有吸引力,无论是墨的饱和度,还是锐度等方面,比石版版画都好很多,符合自己的创作思维。

2010年,在朋友的推荐下,刚毕业的石刚来到了版画基地,成为了一名版画技师。那时候的观澜,条件不如现在,但作为一名版画技师,或许是城市边缘所带来的宁静,能让人更加沉下心潜心创作。

石刚的履历表中,有许多参展记录,省级的、全国的、国外的……,除了展现作品外,还是一种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在这些展览中,石刚尤为喜欢参加综合性的展览,不仅仅有美术的几大门类作品,还有装置、雕塑等。“在版画基地从事版画工作多年,看单一的版画展已经满足不了我,只有通过对综合性展览的观赏和吸收,才能令我得到更多灵感的火花,得以‘走出去’。”

9年的时光,在版画基地沉淀、坚守,这其中既是兴趣与专业的紧密结合,也是一种情怀。石刚表示,在版画基地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是截然不同的。学院所传授的知识,经过授课老师再到学生,带有深深的风格印记,潜移默化中,老师的作品风格会转移到学生作品中,并且很难消除印记。而在版画基地这个国际化的平台上,许许多多的国内外版画大师来了又去,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思维理念,不断冲击着他的思维认知,让他不得不打破了常规,去探索版画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我不太想去定义自己的作品是何种风格,甚至说,我有点回避这个话题。这么多年来,我所创作的作品,不管是母题也好,思维也好,我都在极力探索版画的可能性,而最初,我的版画作品讲究的是合理性。”石刚的作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呈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刚踏入社会,处于迷茫期,不知道方向在哪儿,创作出来的作品以“寻找秩序”为主;工作后,他的心态逐渐平衡,开始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关注自然;而今,他的视线转向了“人当下的生存状态”。在他最近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有一组是以蚂蚁为主角,通过对微小个体的观察,融入他对生活的感悟:有容乃大。

“几乎所有的艺术家,都想做一个别人没做过的母题,找寻最特别的视角,但是在现今社会中,已经很难做到了。对我而言,母题或许相似,但每个艺术家对作品倾注的观点则各不相同。”正因为对版画创作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时间·空间Ⅰ——00:01》《正在寻找的秩序(三)》《走进潘多拉》《错误的分解(一)》这些作品分别被浙江美术馆、莞城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以及福建美术馆收藏。谈及这几幅作品有何特点,石刚低头思索了片刻说:“我想,是因为这些作品都是打破常规的,画面中保留着不合理性。如果一幅作品讲究合理性,即便很完美,可能观赏者也是看过便作罢,往往是画面留存不合理性的作品,反而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进而激发对作品的探究欲望。”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生存之道——迁徙I》

《圆与缺》

《错误的分解(一)》

《乃大》

《Freedom II》


分享到:
来源:宝安日报 编辑:陶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