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除了扰民,还可能导致信息泄露 历数不良弹窗广告“五宗罪”

编辑:刘婷2018-11-13 08:33内容来源:深圳商报

新闻提要

“双11”的购物热潮虽然渐渐消退,但关于弹窗广告的讨论却正如火如荼。

原标题:除了扰民,还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经济损失

网民历数不良弹窗广告“五宗罪”


《弹窗广告疯狂扰民用户感觉遇上流氓》跟踪报道

深圳新闻网 讯“双11”的购物热潮虽然渐渐消退,但关于弹窗广告的讨论却正如火如荼。经《深圳商报》连日来的追踪、报道,令人不堪其扰的弹窗广告已经引起了市民和网友的密切关注。那么,不良弹窗广告都给大家带来了哪些困扰呢?通过在各网络媒体的互动交流,网友们为记者细数不良弹窗广告背后暗藏的“五宗罪”。

罪名一:狂轰滥炸

“怎样拦截弹窗广告?”记者以此为关键词在百度上搜索,得到上千万个搜索结果,其中不乏“技术帖”,建议大家通过下载专门软件、浏览器设置拦截等方式阻止弹窗广告。可以看出,对于无孔不入的弹窗广告,人们已经深恶痛绝。而2014年,“弹窗广告”之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知名科学家伊凡·佐克曼通过撰文表达了歉意,他表示自己当初发明弹窗本是好意,没想事后成了泛滥的广告方式。

为什么人们对弹窗广告普遍反感?狂轰滥炸式的投放是罪魁祸首。今年“双11”前,各大购物网站的弹窗广告格外猖獗,几乎所有人都曾面对这样的尴尬——在工作或者娱乐时,被突然出现的弹窗广告打断。《深圳商报》对于弹窗广告的持续报道,引起了网友“Ret-高锐”的共鸣。他表示:“正做事的时候,突然右下角就弹出来了,有时候还弹在桌面中间,找那个关掉的叉都得用放大镜。”网友“梦想是儿时的天真”更是遭遇了难言的尴尬——“尤其工作的时候跳出来,找不到关闭的叉,只能点开以后再关了,结果打开的时候领导来了,也是无语了。”网友“阿翠王后”无奈地说:“打开电脑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铺天盖地的广告以为是电脑中毒了,卸载360,卸载搜狗浏览器,卸载搜狗输入法……还是有。”

罪名二:无法拒绝

其实,作为一种广告曝光的形式,弹窗广告的存在有其合理性,适量的弹窗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抵触,但现在的弹窗广告大有演变成“牛皮癣”之势。

除了关闭键十分隐蔽之外,很多弹窗广告干脆无法关闭,或者点击关闭就直接链接进入广告内容,强迫网民一遍遍“温习”。“我最烦的弹窗广告就是双11前发红包的那个,每次弹出,都在页面的正中间。没有办法关闭,只能点开。很多次都是正在紧急处理工作的事情,它突然跳出来,让人猝不及防。这样‘流氓’的弹窗广告真的让人很反感。”在福田区某科技公司工作的谭小姐告诉记者,顽固的弹窗广告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

在《深圳商报》的官方微博上,很多网友都表示遇到过“无法关闭”的弹窗广告。网友“大雨滂沱你有来过哪里有什么骆驼”气愤地表示,使用360和WPS时都曾遇到过顽固的弹窗广告,“点击‘关闭’实际是打开,点击‘不感兴趣’也根本没用。”网友“庄定发”“哭诉”自己的工作是制作图片,结果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图片,因为弹出来的广告无法轻易关闭而导致“一上午白干了”。

罪名三:暗藏“陷阱”

当手机莫名其妙遇到广告弹窗,且根本无法关闭时,你可能走进了“WiFi探针”设备的覆盖范围里。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一种以WiFi探针为主要技术手段的广告营销设备悄然兴起,该类设备通过获取用户手机Mac地址收集用户信息。有些设备可以强制用户手机发布弹窗,并冒充已连接WiFi在微信置顶界面投放无法消除的“狗皮膏药式”广告。这些弹窗广告是采取技术手段恶意欺骗微信后台,有可能被利用此功能植入恶意代码、木马病毒等,埋下信息安全隐患,诱发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给用户造成不可预测的经济损失。

另外,专业人士也提醒市民在浏览器页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推广游戏应用、手机清理应用等应用的弹窗广告。当直接点开这些弹窗广告进行应用下载时,部分恶意应用会先伪装成“正规军”诱导用户进行下载。一旦用户下载安装成功,该应用便大肆入侵用户手机,劫持浏览器进行仿冒应用的广告推送,甚至静默安装其他未知应用。

2018年3月,深圳市消委会等发布的深圳“十大消费者闹心的事”征集结果就显示,“流氓软件”绑架消费者网络,存在“强行安装,浏览器劫持,收集私人信息,难以卸载”等侵犯消费者选择权的行为。

罪名四:不良内容

刘永是深圳一所小学的信息技术老师,他告诉记者,在他给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不时跳出的弹窗广告让他触目惊心。“我们学校对学生开放的电脑通常是不连接外网的,但是有些时候,我也需要带领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一旦连上互联网,各种弹窗广告就会出现。虽然学校也会设置一些拦截,但不能完全杜绝。有些弹窗广告带有诱惑性的内容,引诱学生点开玩游戏,有些干脆就是色情、暴力的信息,对孩子们的成长十分不利。学校也不可能完全‘与世隔绝’,更何况孩子们回家以后也会上网,这些内容不整治,对孩子们的身心成长都不利,我们当老师当父母的都很忧心。”刘老师的担忧,也是很多家长的心病。

腾讯2017年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行为与保护研究报告》显示,46%的青少年几乎每次或经常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其中12.4%几乎每次上网都会接触到不良信息,34.6%经常接触到不良信息。43.0%青少年遭遇过低俗语言。同时,41.5%青少年曾遭遇一些非官方充值交易信息,还有32.5%青少年遭遇过色情信息。一些弹窗广告为吸引眼球,不惜采用夸张虚假甚至色情暴力的内容,这对于自制力和鉴别力都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隐忧。

罪名五:“钓鱼”欺诈

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外,一些恶意的弹窗广告还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陷阱”。打开互联网,用户随处可见“日赚100至300元”“扫码就有礼”“您已获得某某大礼包”等弹窗,用户如果打开这类弹窗,则面临着上当受骗、身份信息遭泄露甚至被病毒入侵的风险。

市民邱女士的母亲前些日子用手机网购时,弹出了一个广告链接,提示她被抽中幸运会员,将获得一万元的奖金。恰好邱女士的母亲前一段时间在网上购买了平板电脑,所以自然联想是因为该笔消费获得了抽奖的资格。老太太对于“天降大礼”十分惊喜,准备根据提示一步步输入银行卡号。“幸好她在找银行卡的过程中被我们发现了,否则不知道要被骗去多少钱。”邱女士说。

专业人士提醒市民,如遇到此类侵害他人名誉、隐私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或者传播色情、暴力内容的弹窗广告,可登录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官网http://www.12377.cn或拨打12377举报热线举报。(记者吴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