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70多岁还在打拼!贫困户现在很忙

编辑:彭桂红2018-06-15 16:03内容来源:半月谈

新闻提要

“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让我养牛脱贫,你得给我工钱”“争当贫困户,竟现分户潮”“儿女不孝,扶贫干部兜底”……摆脱“等靠要”心态,一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要解决的难点问题。5月中旬,在国务院扶贫办的组织下,半月谈记者赴湖南、江西调研发现,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就要让贫困群众和基层党员干部都有干事创业的激情动力,让干客多多的,看客少少的。


变看客为干客


在江西兴国县埠头乡龙砂村,1941年出生的钟贯元,曾因儿子患有先天性神经萎缩症而失去生活信心,常年借酒浇愁,不是东家借米,就是西家赊油,成为远近闻名的“老赖”“浪子”。儿子离世后,钟贯元与老伴也已经70多岁,一度打算就此贫苦度日。在驻村工作队及帮扶干部的感化下,钟贯元暗下决心,“一定要靠自己脱贫!”


如今,老当益壮的钟贯元已基本还清了背负的30万元债务,住进了新建的楼房。养鱼、养猪、养鸭、种水稻、种油茶、办西瓜种植基地、牵头开垦荒地建种养合作社……钟贯元很忙,“不但要自己脱贫致富,还要带着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部分贫困群众的依赖性确实很明显,脱贫攻坚的主动性不强。”湖南永州市委书记李晖说,这就需要让贫困群众理解脱贫不只是政府的事,改变他们的看客心态。


扶贫先要扶志。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永州祁阳县的扶贫讲堂、“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兴国县长冈乡秀水村的“建设秀美秀水,我最‘秀’”示范户评选等,都在以宣讲的力量、榜样的力量、舆论的力量,改变“人穷志短”问题。


“我靠自己的双手,养鸽子发展产业,建起了房子,不等不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5月14日,半月谈记者在祁阳县茅竹镇三家村扶贫讲堂上,听到了一个个脱贫户分享的脱贫故事。


“我虽残疾,但只要有了过好日子的信念,相信通过努力,会过上更幸福生活。”2017年脱贫的三家村村民尹冬生,年收入3万元左右,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有时也会评一两户‘后进户’来督促某些满足于吃低保、发展动力不足的贫困户。”秀水村第一书记谢振告诉半月谈记者,村里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增强贫困户致富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从“我要干”到“我能干”


永州市委常委、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告诉半月谈记者,贫困群众往往缺乏“我能干”的机会,激发和保持脱贫致富动力就是要给他们提供这样的机会。


在江华县白芒营镇社湾村红山自然村,江华富隆果业有限公司建立果业基地,种植柑橘4000多亩,育苗30万株,吸纳了红山自然村12户贫困户中的11户前来务工,邱传林就是其中之一。邱传林说,他去年流转30.5亩土地,获得租金8848元,务工收入近20000元。


“以前没有什么活干,大部分人就靠打牌打发时间,现在打牌的时间都没有了,70多岁的老人都在想办法赚钱。”在祁阳县新塘角村,当地干部说,村里发展槟榔芋等特色种植业后,贫困群众的积极性都很高。


“小微企业进乡村是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的另外一个重要渠道。”江华县沱江镇党委书记游海清介绍,他们选择送下乡的大都是技术含量不高、务工年龄不限制、务工时间不固定的小微企业。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技能培训也是改变贫困群众“无能为力”问题的关键内容。祁阳县扶贫培训中心根据贫困劳动力意愿,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训;江西瑞金市叶坪乡合龙脐橙专业合作社为散户提供脐橙种植技术培训;湖南醴陵市更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未满18周岁的初中毕业往届生开设“自强班”,实施定向专项培养……


基层党员干部开足马力“带头干”


政策宣传、产业引导、困难解决……在扶贫攻坚战中,让基层党员干部有干事创业的热情,带着、帮着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也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关键一环。


“刘书记,你一定得帮我们想办法呀!”合龙果蔬合作社因大量收购村民白莲出现滞销,找到了叶坪乡大胜村第一书记刘欢迎,共商应对之策。


“现在我们全面推进‘村为主’,把组织建设、脱贫攻坚等10项工作职责压实到村,提升村两委的队伍素质和工作能力。”祁阳县委书记周新辉说,要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带领贫困群众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罗建华介绍,江华县把敢抓敢管、担当有为的“狮子型”“推土机式”干部用在关键岗位,形成了“实干者实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的奖惩机制和用人导向。


李晖表示:“扶贫工作要靠扎根在基层的党员干部,他们最熟悉农村,我们相信他们,也会尽力帮助他们。”(记者:徐希才  《半月谈》2018年第11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