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浙江农民收入连续33年领先全国省区 人均过两万

编辑:陶倩2018-01-24 10:38内容来源:新华网

新闻提要

新华社杭州1月23日电 题:“有力之手”助推“一路领跑”——浙江农民收入连续33年领先全国省区

新华社记者 方问禹 屈凌燕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同比增长9.1%,是全国13432元的1.86倍,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挣工资、干经营、得分红,浙江农民收入多点开花。在有关人士看来,浙江数据领跑全国省区的背后,有政府统筹与改革的“有力之手”持续助推。

乡村产业容纳“上班农民”

2017年,浙江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5457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超过六成。

德清莫干山脚下的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从事温室花卉种植,一盆“红掌”出厂价25元、亩产值将近40万元,远非传统农业可比。公司总经理吴志广说,企业吸纳当地60多位农民稳定就业,季节性用工超过百人。

农民放下锄头、就近上班,在浙江较为普遍。记者从德清县农业局了解到,该县农村劳动人口超过20万,随着土地全面流转,100亩-300亩适度规模耕作、企业化经营,提供了诸多农民就业岗位,目前仍从事传统农耕的农民仅约2万人。

浙江乡村产业勃兴的背后,有政府打通城乡资源,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与创新创业氛围向乡村蔓延的“有力之手”。

“农创客”正成为浙江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目前,浙江“农创客”已有1600余人,其中80后、90后占8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6%,包括北大、清华、浙大等名校高材生65人。

浙江省农业厅厅长林建东说,农创客给浙江三农发展带来了新能量和活力,他们注重以精细、生态、科学的生产过程强化农产品的绿色安全,不仅影响和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也让更多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带领农民走上增收致富路。

美丽乡村兴起“农户经济”

浦江县马岭脚村,冬日的江南山村依旧绿色掩映,眼前遮天蔽日的古香榧树标示着村口已经到了。沿着山势望去,农居大多改造成了青瓦白墙、富有山居特色的民宿,农户在自家庭院当起了老板。

然而,过去的浦江曾是生态环境恶劣的“水晶之都”。村委会主任张开富说,作为浦江最早引入水晶加工的村庄,最盛的时候,七成村民家里都开起“水晶作坊”,粉尘飘扬、河道污染。

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浙江全面发起乡村环境治理行动。2003年全省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美丽乡村建设序幕。从“千万工程”到“五水共治”“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行动”,乡村环境治理行动接续发力。

截至去年底,浙江已有约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占建制村总数的97%左右。同时,积极打造“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一县一品牌”,已培育特色精品村300个,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

“全景式”美丽乡村盛得下乡愁、拢得住人心,“农户经济”兴起水到渠成,民宿旅游、生态种植养殖等成为浙江农民增收的第二大渠道。2017年,浙江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112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

浙江乡村面貌仍在积极变化,一些老大难问题开始破解。记者了解到,2017年国家电网建德供电公司制定了建德市小城镇综合治理电力改造规划,一期投入1.19亿元资金,通过架空线路梳理、“上改下”改造等手段,发力改变镇村电力“空中蜘蛛网”的普遍现象。

土地改革激活“农地金库”

义乌市福田街道江北下朱村村民金景兴最近喜上眉梢,他与村里其他260户村民一样,领到盼望已久的农房不动产权证。义乌去年颁发农房不动产权证2万多本。

2015年3月,义乌市被列为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重点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随后,义乌确立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在落实宅基地所有权和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权的前提下,允许使用权通过合法方式有条件转让。

以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基础,义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给农民带来红利。2017年义乌732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收入从2.60万元增加到3.32万元,新增各类经济主体20余万户。

以改革激活农民“沉睡资产”,打造土地确权、赋权、活权的市场化闭环,给农民带来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目前,杭州市临安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也陆续发放,租金、分红成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土地确权基础上,去年下半年临安区流转土地5766亩,年租金收入达到474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11元。

临安区农办主任陈嫩华介绍,根据目前822元/亩/年的授信抵押额度,按40年计算,农户一亩土地新版《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就有3.28万元资产价值,临安区近28万亩确权发证土地资产值达91.6亿元,按银行抵押六折贷款计算可贷款55亿,成为10万农户的“农地金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