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视觉PHOTO

首页>龙华视觉

曾宪元:延续客家山歌文化需要更多力量

来源:宝安日报 发布日期:2017-04-05 15:49 龙华网字体:T|T | 有人参与评论

曾宪元。

6位歌手在“大浪客家文化嘉年华”上首次展示改编过的大浪原生态客家山歌《好久唔曾相会过》。

■曾宪元简介

曾获首届闽、粤、桂、赣山歌大赛银奖、两岸暨港澳地区客家山歌大赛金奖、岭南民间文化艺术节金奖等多个奖项。先后获得广东省优秀音乐人称号、深圳市龙华“创业先锋”称号、“文化拥军”先进个人等。是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广东省流行音乐家协会会员。曾出版个人专辑三张。

有“山歌王子”之称的曾宪元祖籍海丰黄羌,幼年随父母在龙华定居。2016年年底,他用“快闪”的形式改编了大浪传统山歌——《好久唔曾相会过》,这首山歌首次在“大浪客家文化嘉年华”主题活动中展演,得到了专家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致力于挖掘和传承原生态山歌的曾宪元,因为改编山歌又一次立了新功。

辞掉教师职务 挖掘客家山歌文化

曾宪元的音乐基础来源于他曾经梦想当一名音乐老师。求学时期他努力钻研音乐知识,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学校——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这个重要的人生历程为他后来踏上星光灿烂的舞台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了广州南国艺术学院任职,恰逢学校增设了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的教学点,他被派送到北京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进修结束时,他获得了中央音乐学院颁发的“特聘教师资格证”。返校后,曾宪元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课程,成为了一名大学老师。

在大学执教五年后,2006年,曾宪元辞职回到深圳。在此期间,他被龙华的客家山歌文化所吸引。在他看来,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重要的一种,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受到现代音乐的冲击,年轻一代已经渐渐遗忘了这种山歌体裁。曾宪元想更加深入了解客家山歌文化。在挖掘客家山歌文化的过程中,曾宪元与年近花甲的山歌传承人汤明哲老师相识,并为汤明哲坚守客家山歌文化、传承下一代的精神所感动。曾宪元意识到,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客家人,除了要学习客家山歌外,更有义务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不辞辛苦抢救传统山歌

2010年,曾宪元在龙华创立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并加入了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2016年,大浪举办创意12月第十届深圳客家文化节嘉年华专题活动,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活动总策划杨宏海在大浪当地原有传统山歌的基础上,创作改编出《好久唔曾相会过》等6首山歌,将其作为活动的主题歌,但是尚未整理出大浪山歌的传统唱腔。

曾宪元了解情况后主动请缨,深入大浪各地,遍访民间艺人,他通过当地的朋友找到了五六位会唱山歌的老人,并虚心讨教。但让他感到苦恼的是,几位老人家唱的并非大浪原生态山歌,难道大浪原生态山歌已经失传了吗?曾宪元并不相信。在四处寻觅下,他最终在大浪石凹村找到了一位叫谢英娇的老太太,而当时老太太已经90岁了,腿脚不是很方便,好在说话口齿还很伶俐。说起山歌,老太太精神焕发,唱了一首又一首原汁原味的大浪原生态山歌,并且告诉曾宪元:“我小时候经常唱,这是老人教我唱的,但是现在已经好久不唱了。”

这个意外的收获令曾宪元惊喜万分,他连续几天在工作室一边听一边录像录音,对录像资料进行整理和改编,成功地将这超过百年的传统山歌及唱腔抢救了出来。回忆起当时令他激动的一刻,曾宪元眼里至今仍绽放出光彩。

后来,在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的各位专家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大浪客家文化嘉年华”中的传统山歌演唱,采用现代的音乐元素加以改编,用“快闪”的形式展示了《好久唔曾相会过》这首歌。演唱的6个歌手分布在现场每个地段,舞台侧边、舞台后面甚至从观众席上出其不意地边唱边走入舞台,闪得观众在惊喜意外之余拍手赞好。

“滨海客家”山歌历史深厚 望能挖出更多“宝藏”

除了挖掘和改编客家山歌工作,曾宪元的身份还是一名歌手。五彩缤纷的舞台,是曾宪元从小就向往的,站在舞台上,陶醉在音乐里,曾宪元格外自信。

在十多年前的一次山歌比赛中,曾宪元幸运地夺得了金牌,当时媒体报道称他为新一代的“山歌王子”。对于这个“山歌王子”的头衔,曾宪元觉得很愧疚,因为那时他对客家山歌的了解并不多。最让他愧疚的是,自己家乡的黄羌山歌,他从来没有听过。这几年,他来回奔跑于深圳、海丰两地,希望在抢救龙华客家山歌文化的同时,也能挖掘出海丰的客家山歌文化。挖掘原生态的客家山歌工作很困难,挖掘黄羌的原生态山歌更加困难。由于太久无人唱起,如今,会唱的人害羞不肯开口,得关起门来才愿意唱。2016年端午节前后,曾宪元回到家乡,带着十几个山歌爱好者上山去唱山歌。在深山老林里,他们放声高歌,原汁原味的山歌流淌而出,感染了整个黄羌的山歌爱好者。此后,就连从来不唱歌的父母也在家经常对起了山歌,这种氛围让曾宪元倍感幸福。

曾宪元说,通过挖掘大浪和黄羌原生态山歌,他发现在滨海客家地区还有很多像龙华大浪、海丰黄羌那样的原生态山歌,但让他隐隐不安的是,这种宝贵的财富面临着即将消失的危险。曾宪元希望能有更多的客家山歌爱好者参与其中,共同挖掘更多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要让客家山歌千年万年地延续下去,需要更多人的力量。”【龙华新闻记者 李秋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来源:宝安日报 编辑:彭桂红